中国在非洲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考量与完善路径

新华网_丝路 2019-02-12 17:47 33133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达成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影响的成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非双方一致同意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在非企业人员数量庞大,是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八大行动”的主力军,也是构建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在非洲的企业能否科学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关乎企业经济回报和可持续发展,也关乎国家形象和中非友好关系大局,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铺陈实践。

无论从推进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战略出发,还是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诉求考虑,中国在非洲企业的社会责任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在非洲企业的奉献努力。企业应切实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将其纳入企业日常经营的重要日程,并不断改善提高履责水平。

海外企业社会责任之价值重塑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出于道德、制度和经济等多重动因,其中经济动因往往居于更主要的地位。企业作为从事营利活动主体,履行社会责任可以获得较高的外部评价和正向反馈,提升与客户或潜在客户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巩固和开拓市场、改善财务绩效创造条件,因此往往重视社会责任在经济方面的工具性价值。企业社会责任往往与环境保护、劳工保障、社区回馈、当地融入等可持续发展概念密切联系,可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企业的利润提升和业绩改善。就外部而言,企业健康有序运营必须尊重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各个利益攸关方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从而维护和拓展盈利的机会。从内部而言,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员工使命感和满意度,提高企业创新力,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获得感。因此,无论从经济动因还是实践效果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都具有现实上的积极意义。

相比国内企业而言,实行海外经营或投资的外向型企业具有跨国性、泛政治化、文化差异性等独有特点,因此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实践不仅影响自身的绩效,也直接关系到母国的国家形象。部分海外运营的企业本身就承载着贯彻和推行国家战略的职能,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亦是海外经营的重要原则。

海外企业运营具有制度逻辑、企业逻辑、国家逻辑、社区逻辑等多重观察视角,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多重逻辑的最佳契合点。企业通过履行环境、劳工、慈善、民生等社会责任,可从长远和整体角度提高经济绩效,营造和谐友善的经营环境,最终增进驻在国民众对中国的文化亲近感和国家认同感。当前,中国在非企业加大对社会责任的投入,无论对推进落实中非“一带一路”合作中的民心相通工程,还是对开展“八大行动”中的中非人文交流行动,乃至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必须从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角度予以认识,准确把握跨国企业运营的泛政治化倾向,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融合谋求经济实利与开展公共外交的价值整合,创造双赢、共赢和多赢的格局。

中国在非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

制度短板与实践困境

中国在非洲企业承担着经济外交和公共外交的国家责任,近年来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认知和实践也远远滞后于中非经贸合作蓬勃发展的速度,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

一、规范缺失导致自发无序

在社会责任方面,西方国家主导制定了SA8000认证标准(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并得到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尽管中国总体上并不认可这一标准,但无法排除其先入为主的效果。随着对企业海外责任日益重视,近年来我国以部门或行业协会为主体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或指导文件,如《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等,这些标准设定或指导文件对于海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起到了规范和引导作用,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履责意识和能力,但问题在于目前社会责任领域缺少国家层面的立法,部门或行业协会层级的社会责任指南并无足够的强制力和执行力,加之没有监督和评估机构,这导致社会责任对海外企业而言成为自我约束和管理的、依靠道德约束实施的灵活选项,影响和制约了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规范性。

二、理念偏差造成上下失衡

中国企业传统上重视与当地政府特别是上层关键人物打交道,却不够重视众多利益相关方的期待和诉求,在规划和实施项目上往往忽视民众、舆论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欠缺与媒体互动的意识和技巧,也不愿投入资源做社区沟通工作,最终导致因“头重脚轻”前功尽弃的后果。以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机场改扩建工程为例,中国企业通过做纳方主管部门工作并中标,但对舆论风险和民间不满情绪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应对,最终被纳米比亚总统废标,虽经诉讼仍未能扭转局面,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留下深刻教训。

三、违法个案抵消长期努力

企业社会责任以培育国家和企业“软实力”为宗旨,需要协同努力和一致行动,但宜受到负面舆情的影响和冲击。中国少数在非企业和公民唯利是图,不尊重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为谋求经济利益不择手段,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也使大多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近年来非洲接连出现走私犀牛角、象牙等野生动物制品案件、非法木材贸易案、加纳非法采金案等影响恶劣的涉华案件,使很多履行社会责任的负责任企业受到牵连和影响。

四、恶性竞争消弭履责空间

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优劣,不应仅从道德视角观察评判,还应从行为背后的社会制度条件予以分析。就国际社会对非合作而言,中国企业是后来者,面对的是已经被欧美国家或地区强国瓜分殆尽的市场格局,从事的是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商品批发零售等相对低端薄利的行业,加之中国企业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本来狭小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水。很多企业在非洲度日艰难甚至资不抵债,履行社会责任往往限于有心无力的尴尬境地。

五、文化隔阂阻滞互动效果

非洲国家民众大多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或本土原始宗教,与我国民众所处的佛教或儒家文化迥然不同,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导致中国企业在与当地民众的友好互动中经常出现认知与期待“错位”的问题,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难以有效保证。

企业社会责任提质升级的必由之路

从机制上看,宜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非政府组织协助、侨胞参与的全方位的社会责任运作新格局。应着力摆脱当前依靠企业单打独斗、自发随意的履责态势,统筹国内外大局,由外交部、国资委、商务部等涉外经济合作主管部门和驻外使领馆加大对在非洲企业的指导力度,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纳入推进对非“一带一路”合作和“八大行动”落实的大框架中认知与运筹,研究出台具有法律约束力和监督执行机制的社会责任规范文件,加强驻外使领馆党委对海外企业基层党组织的统一领导,探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年度述职机制,同时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业务指导、信息咨询和奖励鼓励机制,实现调动企业积极性和提高履责专业性的协调推进。宜鼓励国内民生救助、社区帮扶等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加快走入非洲,更好地发掘行业组织、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其丰富经验和专业能力协助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工作。充分发挥在非洲中国侨胞的优势和潜力,加强人脉对接和经验分享,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实效。

从方式上看,宜在理念引导、项目选择、时机节奏、对象人群、公共外宣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与升级。应继续加强对在非洲企业和公民的教育引导,培育国家形象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杜绝或减少违法个案的发生。在履行社会责任的项目确定方面,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以有限资源投入到驻在国最急需的领域和事项,力争事半功倍之效。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要推动社会责任工作更多地向非洲基层民众倾斜,体现真心实意和深情厚谊,服务推动中非民心相通大局。适当调整中国企业少说多做的惯常做法,提升公共外交意识和能力,积极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的先进事迹,传导和带动更多企业,逐渐培育中国企业积极投身社会责任工作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评论 1

  • 桀龙爹地 2019-02-13

    非常有独到中肯建议的一篇文章。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