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简史2 | 中国人了解科幻从清末开始

封面新闻 2019-02-09 20:55 36536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中国对于科幻小说的了解,来自于一个英国传教士。1891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来到中国,翻译了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的科幻小说《回顾:公元2000-1887》,中文译名《回头看纪略》,这是科幻类型小说引进中国的元年。

1900年,陈寿彭口译,薛绍徽从英文翻译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八十日环游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一类型的小说由于既有娱乐性,又能够传播新的知识和思想,受到了清代末期一大批改革者的青睐。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翻译了一批科幻小说,目的是为向当时的中国民众传播技术的革新和科学的进步。梁启超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两年假期》,而且还创办刊物普及科学小说。

鲁迅将科幻作品从日语翻译成中文

1903年,还在日本弘文学院读书的鲁迅将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心游记》从日语翻译成了中文。他还为一些期刊翻译了许多凡尔纳和H.G.奥威尔的经典小说。

中国原创科幻小说是从1904年开始的,一个名叫荒江钓叟的人,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在《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从而开启了中国人在“科”上幻想的时代。《月球殖民地小说》全书共计35回,大约13万字,讲述的是一桩发生在清朝的离奇故事。这部小说最终没有完结,而且荒江钓叟究竟是谁也难以考证。

梁启超也翻译过凡尔纳作品

随后,徐念慈原创的华语科学小说:《新法螺先生谭》引发了轰动,他也是中国原创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由于科幻小说的发展,因此在1930年代,还曾经出现过一些科幻类的电影。

新中国成立之后,科幻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批科幻作家成长起来,包括被称为“新中国科幻之父”的郑文光以及童恩正、肖建亨、刘兴诗、迟叔昌等。

改革开放后,科学的春天来了,科幻文学也迎来了新的高潮期。老作家重出江湖,年轻作家不断涌现,七八年的时间里,中国科幻文学领域涌现出了几十位科幻文学作家、300多篇科幻作品,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等都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童恩正发表了获得中国小说奖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在1980年被拍成电影。

1990年之后,《科幻世界》成为了一大批中国具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孵化的温床。刘慈欣、韩松、王景康等一批作家创作出了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甚至还成为了后来的“中国科幻三巨头”。

此前相关报道

科幻简史1| 科幻小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2世纪

科幻简史3 | 科幻电影也是科技发展的里程碑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