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封读诗】春节版⑧《蜀中风俗图咏》之鸡公车 诵读:林可

封面新闻 2019-02-09 13:03 35111

绘画:杨麟翼

竹枝词 :江功举

单轮独座四无遮

响似鸡鸣木造车

田畔村间任意拐

颠颠簸簸到娘家

文化考释:袁庭栋

成都郊区过去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鸡公车,很多农家都有。成都郊区各个乡镇过去都有几家制造和修理鸡公车的车铺。

鸡公车就是我国古代各地都有的木制独轮车,也就是《水浒传》里“智取生辰纲中”所说的“江州车儿”。它不宜于丘陵和山地,在成都平原的乡村小路上却极为方便,甚至在田塍(在成都称为“田埂”或“田坎”)上都可以推行,故而十分普遍。因为在推行时车轴会发出叽叽咕咕的叫声,所以叫作“叽咕车”,写成文字,就变成了“鸡公车”。在民间一直有一种传说:当年诸葛亮为了运送军粮而发明的“木牛流马”就是鸡公车。

鸡公车用硬杂木制成,车轴和承轴的夹耳因为要承受全车的重量,所在必须选用最硬的檀木或青。车轴和夹耳间会强力摩擦,故使用清油做润滑剂。车轮外面用铁箍,铁箍会碾坏街道铺设的石板,所以清代时成都禁止鸡公车入城。

鸡公车分为高车和矮车两种。高车又叫“羊角”,用来运货,车轮较大,车身较高,在车轮上面有一个“共”字形的护栏,护栏两边各有装载货物的长方平台,每个平台上可以绑一头肥猪或是一条装满粮食的大粮袋,最大装载量可达600斤。矮车又叫“牛头”,主要用来坐人,车轮较小,车身较低,车轮上面是一个桥形圆拱,后面有靠背和谷草坐垫,可以坐一个抱着小孩的大人,装载量可达300斤。

不少农民都会在农闲时用鸡公车载客挣钱。成都四门外和各个乡镇的场口天天都有这样的候客鸡公车,有如今天的汽车站,有人就直接叫其“车码头”。抗战时期著名作家叶圣陶在成都生活,他到郊县去都是坐鸡公车,这在他写的《成都近县视学日记》中有很生动的记载。

坐鸡公车的最大不适是颠簸非常厉害,著名学者周太玄的夫人就是1935年坐鸡公车受了剧烈颠簸造成流产不救而去世的。

《蜀中风俗图咏》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视频拍摄:吴德玉  张晓琴

视频剪辑:吴德玉

诵读达人:林可,10岁,成都市武侯区计算机实验小学

特别鸣谢:成都文化语言艺术传播促进会

评论 1

  • 北海之滨 2019-02-11

    颠颠簸簸到娘家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