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封读诗】春节版⑦《蜀中风俗图咏》之戏脸壳 诵读:成梓睿

封面新闻 2019-02-08 10:31 33386

绘画:杨麟翼

竹枝词:江功举

黑脸包公红脸关

笑头和尚好悠闲

悟空最是娃娃爱

棒舞金箍不一般

文化考释:袁庭栋

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往往会戴上装扮鬼神的面具进行歌舞,以后就形成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叫作“傩戏”,至今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还经常有表演。过去在四川民间相当流行的“跳端公”“庆坛”就是一种古老的傩戏。傩戏所戴的面具一般都是木雕的,四川叫作“鬼脸壳”或“戏脸壳”(川东地区把傩戏也叫作“鬼脸壳戏”)。将这种面具的制作材料简化为纸壳,可以作为儿童的玩具,也就叫作“戏脸壳”。每到过年时,就有大量的戏脸壳上市出售,大人们买回来用香在眼睛部位烧两个孔,就可以交给孩子们戴在头上,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玩耍打闹。成都市场上出售的戏脸壳的脸谱多样,最常见的是戏剧舞台上和评书中人们十分熟悉的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关二爷、鲁智深之类。最常见、最便宜的戏脸壳就是一个笑嘻嘻的大头和尚,所以戏脸壳也被称为“笑头和尚”。在老一代成都人的记忆中,可能没有几个没有戴过“笑头和尚”。

由于戴上戏脸壳就可以遮住自己的脸面,让人看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人们也常常把有意掩饰自己的行为称为“戴了戏脸壳”,例如现在在金融界所说的“公司是股东的戏脸壳”就是此意。

成都的科甲巷是过去制作、出售戏脸壳等儿童玩具最集中的地区,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仍是如此。《锦城旧事竹枝词》记述大科甲巷时曾经这样写道:“大头阔嘴笑嘻嘻,彩绘纸壳高耸鼻。刀剑抛光涂银粉,兔儿笼烛走东西。”

笑头和尚戏脸壳早已被文艺家们搬上了舞台,成为我国著名的民俗舞蹈之一,这就是多处可见的“大头娃娃舞”或“大头和尚舞”。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红红火火的广场舞中也有“大头娃娃舞”的一席之地。

《蜀中风俗图咏》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视频拍摄:吴德玉  张晓琴

视频剪辑:吴德玉

诵读达人:成梓睿,11岁,成都市金沙小学

特别鸣谢:成都文化语言艺术传播促进会

评论 1

  • riverin 2019-02-09

    [得意][得意]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