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流浪地球》责编姚海军(下)丨为什么成都是中国科幻的中心?

封面新闻 2019-02-06 23:18 41924

相关阅读:专访《流浪地球》责编姚海军(上)丨刘慈欣的每篇小说 都有科幻大片必备经典画面

封面新闻记者 薛维睿

《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姚海军这样评价《流浪地球》:“进入刘慈欣的世界,你立刻会感受到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的澎湃的激情——对科学,对技术的激情。”

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热映,原著作者刘慈欣以及中国科幻的发展再度引发热议。这部小说在2000年首发于《科幻世界》,时任责编的姚海军仍然记得,第一次看了《流浪地球》感受到的震撼和激情,“这激情不仅体现在他建构宏大场景的行为上,也体现在他笔下人物的命运抉择中。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衬得孤独而弱小的生命的这种抉择从另一个角度给人震撼。”

《科幻世界》是中国科幻最有影响力的杂志,数代的更迭和坚持让成都称为中国科幻的中心。姚海军引用吴显奎先生的话概括,“成都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


封面新闻:您是1997年参加科幻大会来到成都的,然后加入了《科幻世界》杂志,当时对成都的科幻氛围有什么印象?

姚海军:来成都参加科幻大会,是收到《科幻世界》编辑部的邀请,希望我加入这个团队。来成都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到今天还是记忆犹新。成都《科幻世界》的编辑团队皆是非常专家级的人物,同时他们又很新锐,不乏前卫的思想。这种业务上的资深和精神上的年轻,那时给我非常强烈的冲击。

封面新闻:《科幻世界》是成都重要的杂志,而成都一直是科幻重地。

姚海军:可以借用吴显奎先生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成都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

封面新闻:中国科幻的成长离不开成都对科幻的引领,为何成都会成为中国科幻的中心?

姚海军:80年代是科幻的低潮,全国所有科幻刊物陆续关停并转。1979年到1983年,是中国科幻短暂的黄金时代。1983年以后,科幻受到冷遇和批判,被认为是不健康的文学。当时全国只剩下《科学文艺》(《科幻世界》的前身)一家尚存,成为发表科幻作品最后的阵地。

中国科幻的中心为何会在成都,而非北京或者其他城市?当年全国科幻刊物面临抉择,只有《科幻世界》坚持保留,试图改变科幻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改变对科幻负面的评价。

《科幻世界》还对自身已进行了改造,从《科学文艺》到《奇谈》,直到1991年正式更名为《科幻世界》,将读者定位从老少咸宜精准定位为年轻人。从现在的发展看来,这个定位充满远见。

1997年,《科幻世界》召开科幻大会,得到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人们终于认识到科幻积极的价值。自1997年以后,科幻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期。越来越多有潜力的年轻科幻作家,通过《科幻世界》登上世界科幻的舞台,刘慈欣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如今中国科幻日渐繁茂,正是当年选择和坚持的结果。

封面新闻:您对中国未来的科幻电影有期望吗?您觉得国产科幻电影能够走到国际吗?

姚海军:《流浪地球》交出了一份非常好的答案,中国年轻一代的电影人是能够把握科幻的题材的。这部电影的出现是开创性的,让我感到很惊喜,看到了中国科幻的未来。

评论 4

  • 我就是你 2019-02-07

    哈哈哈哈不错👍

  • 酒醒三更 2019-02-06

    我们的科幻片不给力啊

  • 炒鸡帅的小哥哥 2019-02-06

    科幻的繁盛,一定意义上要体现为科幻元素的遍地开花呀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