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2018四川十大年度文化大事件” 阿来:对每一份关注和评论表示感谢

封面新闻 2019-02-03 15:52 34730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拍摄报道

新春佳节来临,文化是一杯杯不可缺少的美酒佳酿。2月1日,由封面新闻举办的“名人堂·2018四川十大年度文化大事件”评选活动,在发布候选名单11天后,综合16万人次的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意见之后,“名人堂·2018四川十大年度文化大事件”被正式评出。“二李文库”暨展览、《马识途文集》出版并在京首发,阿来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2018·第二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举办等2018年诸多深有影响的文化事件纷纷上榜。回顾这些铭刻四川文化诸多高光时刻的大事件,也让人感受到文化的馨香。

2018年8月11日,阿来凭借中篇小说《蘑菇圈》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早在此前18年前,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2010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茅奖之后再获鲁奖,阿来也成为四川文学史上首位茅奖、鲁奖双料奖项获得者。2018年11月17日,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作协创研部、四川省作协、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承办的“边地书、博物志与史诗——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圆满举行。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会期间,包括铁凝、莫言、吉狄马加、麦家、何向阳、邱华栋、谢有顺等在内,来自文学界、翻译界、出版界的几十位国内文学界作家、文学评论家,以及陈安娜(瑞典)、山口守(日本)、墨普德(印度)等来自14个国家的国际翻译家、评论家,相聚一堂。他们从文本分析、历史文化背景的多角度,研讨阿来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对评论家们的发言,做了对众多作家关于阿来作品评析的总结型发言。在研讨会的最后,作为此次国际研讨会的主角,阿来也做了一场长为十多分钟的答谢辞演讲。在演讲中,阿来首先梳理了自己为何走上文学道路,他自己的文学世界与自己所处的民族出身之间的关系。研讨会在国内外文坛引发深远影响。

封面新闻记者受邀全程参与报道了阿来此次作品国际研讨会,聆听了中外文学人士对阿来文学作品多个面向的深入剖析。这些剖析,角度新颖,深有启发性。比如翻译过莫言、余华等中国作家的瑞典汉学家陈安娜说,阿来的作品在全世界目前被阅读、讨论最多的就是阿来的《尘埃落定》,但她还发现阿来短篇小说中对“静”的意境表达非常突出,“‘静’的特质,加强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知觉力,使得我们思想敏锐。阿来为他的故事情境营造的’静’,如此幽邃绵长,以致于从事情开始到结束,读者内心还能保存这份’静’。对于北欧国家读者来说,阿来作品对自然的关切,非常有吸引力。我也希望翻译家门,不要光看阿来的长篇《尘埃落定》《空山》,也要多把阿来的短篇小说翻译出去,让更多读者看到阿来的’静’。”

一部作品完成出版,就不再仅仅属于作者,读者、评论家也都有自己的诠释权。作为一部作品,其蕴含的意识,未必是作者本人清晰意识到的,但可以被评论家经过剖析后发现。作为被研讨的对象,阿来对这次国际研讨会的感受如何呢?阿来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个作家,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被这么多的评论家关注、阅读、研究,是感到非常高兴和感谢的。那些从事文学翻译的外国同行,他们的工作很令人敬佩。比如参加研讨会的那位韩国文学评论家,他把我的长篇小说《 空山》全文翻译成韩文,很认真。大家评价的内容,角度是各种各样,甚至说好说坏,都可以,我都会感到很荣幸。因为每一种评论,都是一种关注。”

2019年1月,阿来最新长篇小说《云中记》,由 《十月》杂志2019年第一期刊发,单行本也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继2008年写完故乡回忆系列长篇小说《空山》之后,阿来首度拿出长篇小说作品,这也是他首度出手完成地震题材的虚构文学作品。地震题材重大,要写好并不容易。阿来说,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写出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尊重,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作品出炉,他很自信,“我相信,这部作品是能站得住脚、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留得住的。”《云中村》在《十月》首发后,获得评论界和读者热烈好评。记者提到,细读《云中村》,首先就感受到到他一贯细致清澈的诗意文笔,领略到阿来作品的高度艺术性。同时能感受阿来对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把握和深度思考能力。阿来说,“我一向认为,小说首先要在语言风格上立得住,同时要表达出你自己对世界、精神世界的高度关切。”

获鲁奖,在北京开作品国际研讨会,写了大电影剧本将于今年作为国庆献礼片公映,《尘埃落定》新签了影视改编权,2018年对于阿来是收获满满的。临近新春佳节,阿来说,“我最近先休息一阵儿,多陪陪家人,多集中时间看看书。”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