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丨专访成都籍著名学者王笛:把历史放到显微镜下,找出普通人的声音

封面新闻 2019-02-01 19:10 37818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名家档案

王笛:1956年生于成都,1978年进入四川大学历史系。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四川大学历史系任教。1991年赴美留学,师从中国近代史名家罗威廉。1998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

王笛教授

作为历史学者,王笛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研究。他的研究很有方向性,研究课题多集中于18至19世纪的四川成都社会文化发展,已出版《街头文化》、《茶馆》、《袍哥》等多部著作,深受好评。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英文著作《街头文化》,于2005年荣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英文版《茶馆》(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被《美国历史评论》称为“做出了重大学术贡献,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范例。”《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区域史研究的代表作。2018年《袍哥》中文版出现在各大好书榜单上。2019年,王笛最新出版《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2019年1月30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王笛教授。

封面新闻:您的历史研究视角往往是日常的、平民的、微观的。这种研究方法和成果,不仅仅在学院内部,而是对大众知识读者求智也很益。这让我想起像史景迁、孔飞力这样的西方汉学家,他们也往往是从一个小细节入口走进历史。您是怎样的感受和见解?

王笛:微观历史在西方是从1970、19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个新学派。刚开始是利用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的资料,到后来主要是研究中世纪欧洲史,后来扩大到其他历史阶段和国家的研究。从1990年代开始做博士论文时,我想到从下到上的方法。我用微观的方法研究成都的街头文化,完成了博士论文《街头文化》。之后写《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与微观世界》,研究的对象就更加具体,局限在茶馆这个微观世界。再到《袍哥》,就是从一个家庭来看一个秘密社会的组织。在写作的时候,尽量多用叙事、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不只是写给研究历史的同行看,更希望能为非专业的大众读者所接受,有共鸣。

封面新闻:在我的印象中,我们的历史学者论述很容易动辄上下五千年,纵论天下。主要是综合判断,而不重视细节分析。就您看来,为什么中国的学者普遍都不重视从细节入手研究呢?

王笛:我认为原因有二:中国传统史学重视宏观研究,崇尚大历史,多宏大叙事、英雄史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中国史学家的核心理念。史学家认多倾向于认为,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题目,研究才有意义。所以他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比较重大的题目,研究政治、经济、战争领域内的大人物。第二,关于普通人的史料缺乏。过去中国的历史不重视对普通人的记录。二十四史除了司马迁的《史记》,很少关注、记录普通人的声音、日常生活。而且中国没有像欧洲宗教裁判所那样的系统资料,再加上战乱,关于地方社会和社会生活的详细资料非常之少,广大的普通民众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也正因此,我们今天试图用史学“重建”过去的基层社会和生活,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

封面新闻:微观和宏观,应该是研究历史的两个都不可少的方法,不应该偏废其中任何一种。

王笛:其实我并不反对研究大的题目。但是,对历史应有全面理解。如果我们只知道精英、帝王将相、政府、战争,还远远不够的。历史研究就像拍电影,有全景,也需有中景、近景和特写。尤其是瞄准细节的“特写”不但可以为研究“全景”带来启发,往往也让人看到更真实的东西。实际上,在任何的历史时期,普通人是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我认为也要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历史,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来看历史。与英雄史观不同的,微观历史独特的地方——为普通人写史。我的工作,便是想方设法把历史放到显微镜下,找出普通人的“声音”,写出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历史。

封面新闻:看《袍哥》里对清末民初社会的描写,感到其中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运转细节的描写,能感受到一百年前我们的社会氛围,触摸到当时的文化。

王笛:的确,在过去的历史写作中,我们对中国社会、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经常会有一些偏颇。我这本关于袍哥的微观史,不仅仅是写一个秘密社会首领和他的家庭,而是把他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考察。比如说放到20世纪40年代的川西平原的乡村中,考察当时川西平原的政治和社会文化土壤是怎么样的。

封面新闻:在《袍哥》的序言中,您说本来想写一本更为宏大的“袍哥史”研究写作计划。也就是写三卷本的《袍哥:一个秘密社会的历史与文化》。目前进展如何?

王笛:我一直想写一本通史性的著作,对袍哥组织从17世纪到20世纪中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进行一个长时段考察。为此我从1980年代就开始收集资料,包括档案、官方文献、私家记录、田野考察、口述、文学资料等等。随着资料的丰富,我打算写成三卷本的著作。目前进展非常顺利,只是我喜欢慢工出细活,因此还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封面新闻:您的作品有很大一个特点:文学性和历史性结合得很好。

王笛:我始终认为,文史不分家。历史写作可以借助文学的手法。除了讨论、分析之外,写历史注重也可以用叙事、描述的手法。尤其是写微观史的时候,文学描述是完全可以利用和借鉴的。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多种表达手法,历史表达就更有力。我的历史写作,就特别注重以叙事为主,把历史观和历史认知,通过细节和故事表达出来。在《袍哥》这本书中,我就运用了大量的描述。比如说对川西平原的地理环境、田地、水牛、鸭子和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等细节的描述。当然,这些描述都是有根据的,不是我头脑中的想象。

评论 1

  • Fred 2019-03-09

    好书!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