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协委员刘卫兵:川西林盘的整治提升以及建设应重视本土建筑文化特性

封面新闻 2019-01-22 23:05 47083

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摄影 关天舜

“聚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可以向世界递出两张名片。”2019年的成都政府工作报告一公布,成都市政协委员、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卫兵就成都文化的保护利用向记者道出了他的想法。而他口中的这两张名片,正是川西林盘和名人文化。

在他看来,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提出,标志着成都市将天府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又提升了一个高度。“但我们也要明白,既然是世界级的,那么文化一定要有独特性,要有我们的标志和时代的承载,要让世界看到历史的沉淀在何处。不能强调了保护和创新,忽视了利用和修复。”

为此,他也提出了《在川西林盘保护修复中应高度重视本土建筑文化特性》,以及《设立名人堂,充分彰显成都精神》的建议。

留住蜀风雅韵

川西林盘的建设不能追新求异

如果说江南是小桥、流水人家,那天府就是竹林、院落农家。散落在川西坝子上的林盘,反映着历史上成都农耕文化的积淀和特色,独一无二。

刘卫兵介绍,其中的川西民居建筑更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在艾芜、李劼人等名家的著作中,都提到了儿时对于川西林盘的回忆。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态,更是一抹乡愁。”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建设300个川西林盘,以及推进川西林盘的整治提升。刘卫兵也指出,随着成都市的大力宣传推介,搭建政企合作平台,鼓励社会资源有效参与到成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大发展中来, 川西林盘的“小而美”得到投资商的青睐。“在保护原生态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川西林盘中植入商务、会议、博览、度假、观光、双创、科研组织等现代功能,形成“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气象,大力助推了我市乡村振兴战略。但同时也出现建筑造型尺度越做越大,设计形状追新求怪。”

刘卫兵认为,这样的设计让川西林盘失去了轻盈和灵动,本是掩映在环境里的建筑,环境成了“配套”,缺乏了对生态本地的保护,少了蜀地特色,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所以我也建议,在这个保护、修复以及建设过程中,应以尽量保留原有生态、严格控制建设红斑。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和材质上,出台明文规定予以控制,彰显川西民居轻盈精巧,又使之与环境协调。”刘卫兵表示,还应注重传统营造技艺的保留,如生土墙、竹骨泥墙等等,留住历史的信息和气质。

彰显成都精神

设立名人堂讲成都故事

一座世界文化名城,不仅仅光靠欣赏靓丽的城市风貌,而且还要向人们呈现独具魅力的人文历史。梳理世界名人在蓉足迹,讲好世界名人的“成都故事”,也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风貌和人文的共同展示,才能留得住人,抓得住心。”刘卫兵表示,名人文化资源,也是城市历史的信息,不仅有利于城市名片的打造,也有利于国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塑造。

“名人业绩和精神是成都人民的血脉基因和文化结晶体。成都历代名人层出不穷,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明代学者杨慎、抗日烈士李家钰将军、大文豪巴金等,都在历史长河留下身影。”

刘卫兵发现,目前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确定了首批10位历史名人建立博物馆,较之群星璀璨的成都历史名人,数量远远不够,且位置分散,文化信息碎片化。“而且很多名人故居大多闲置,处于封闭状态,没有使其活化,合理利用起来。”因此,刘卫兵在提案中也建议市政府专门设立“成都历史名人堂”

“列入政府议事议程,开展专题调研,做好资料准备工作,选择相应地场地,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刘卫兵表示,名人堂内主要陈列和布展不同历史时期的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和具有传统影响力的成都历史文化名人,展示两千多年来感动天府大地乃至省内外、海内外大批名人的生平业绩。

同时,他建议要将“成都历史文化名人堂”建成重要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成都市标志性人文旅游景点。“由政府承担相关建设、维护的费用,同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参与项目投资和建设。也可以为增强名人堂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应实行专业化的管理运作模式。”


评论 1

  • 四处奔波 2019-01-22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