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作家”李洱:写长篇小说《应物兄》是试图与碎片化对抗

封面新闻 2019-01-18 12:38 36182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2018末至今,作家李洱和他写了13年的85万字长篇小说《应物兄》,成了阅读界的一个热门。先是在《收获》上连载引发杂志畅销,在上海开作品研讨会上30多位文学评论家抢话筒评论。69岁的同济大学教授、文学批评家王鸿生,看完作品后火速写了近3万字的评论文章,在《收获》杂志上发表。文学批评家李敬泽认为,《应物兄》是阐释的空间非常辽阔的一部作品。“《应物兄》一出,批评家们兴奋了,批评家们觉得我们可有施展的了,大家必须抢,因为我们只有在这样的作品面前,一个批评家的才智、一个批评家的本事,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说,“《应物兄》是我们201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也是我们近年来推出的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请注意,他没有用“之一”。

在影像如自来水一样流淌的年代,85万字长篇小说,是有阅读门槛的,至少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但如果写得真好,也不会缺乏应有的知音。更何况,《应物兄》是一部能精准描摹和表达当下时代精神症候的作品。在2018岁末各大阅读盘点排行榜上,《应物兄》几乎都榜上有名。其中,2019年初,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推出的名人堂年度人文评选活动中,经过李敬泽、邱华栋、谢有顺等文学评论界人士投票,并参考网络投票,最终评出“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作家” “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好书”。李洱和《应物兄》,都位列榜首。

时事造就英雄。时代也呼唤作家。时代节奏如此快,社会生活复杂而丰富。人们内心的迷茫,渴望、呼唤一个作品,给它一个形式来表达、呈现出来。李洱《应物兄》的出现,或许就是对这种渴求被表达心理的一个回应。

《应物兄》故事主轴事件是济州大学筹备成立一个儒学研究院。几位老教授:古典文学研究泰斗乔木、考古专家姚鼐和古希腊哲学专家何为老太太,世界级儒学大师、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程济世先生,以及这些大师众多的门生、弟子和友人,纷纷亮相。此外还有人物遍布政、商、学、媒体、寺院、江湖、市井。其中对知识分子言谈举止细节的描摹,尤为细致传神,令人印象深刻。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知识生产的状态,社会与大学的关系,现代知识人的精神出路,都在其中找到思考的切入口。

在小说中,知识分子妙语连珠,言语幽默,让整部作品有一种轻盈感。但是妙语如珠多了,就容易起油腻。一部大作,重量与轻灵需要兼备。沉默内敛,扎根在根基处的学者,往往是真正令人起敬的对象。在《应物兄》中,李洱所描摹的众多知识分子肖像中,双林院士就是一个根基型人物。他是一个物理学家,下放期间即便在猪圈旁也不忘用算盘计算导弹运行数据。离开“五七干校”后即隐名大漠,长年与家人不通音讯,妻子死了、埋了也不知道。到了有孙子的时候,还没得到儿子双渐的谅解。他多次悄然潜入济大图书馆,只是为了看一眼可能来此查阅资料的儿子。他一直保持着读古诗、打算盘、用毛笔写字的习惯,与同代人用文言通信的习惯。李洱本人对“双林院士”也格外情有独钟,“鲁迅曾有著名的‘民族脊梁’一说,双林院士就是这样的脊梁,在需要的时候,这样的人会义无反顾,会挺身而出,默默扛起民族的重担。”

把知识分子写活了,语言生动幽默,很容易联想到钱钟书《围城》。但《应物兄》并不仅仅写知识分子。李敬泽说自己看《应物兄》,“专看好玩的地方,专看活色生香、人情世故的地方,专看人的那些欲望、他的那些复杂的经验、他的那些所坚持、所追求的地方,专看那些人和人之间真实体现我们这个时代,所谓中国经验,或者这个时代的经验,人和人之间的那个复杂性、复杂关系的地方。说白了,我就专看热闹,我觉得那也是充满着这个时代复杂烟火的世界。”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文学评论家潘凯雄也提醒,不能仅仅从‘新时代的《围城》’这一个点,或者《儒林外史》那一个点去解读,因为“《应物兄》的全貌更像是当下社会众生相的一个文学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应物兄》中,李洱借人物的对话、讲演、讨论、著述、回忆、联想,引用和谈及的中外古今文献高达数百种。包括《诗经》《易经》《道德经》《论语》《理想国》《诗学》《五灯会元》《梦溪笔谈》……从中可以感受到李洱强大的思考背景和阅读范围。

《应物兄》的写作过程极其崎岖。2005年春天李洱开始动手写。当时他住在北大西门畅春园,每天写作八个小时,进展顺利。但突然一场车祸让他差点没命,母亲生病,不得不让他重新调整计划。之后他两次从头写起,最终在朋友期待催促中,2018年终于完成。小说写13年,李洱说,“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只能说明我的才智、智力中等。如果是非常聪明的话,可以写很快。现在网络小说动辄几百万字。同时也说明我是比较认真的作家,愿意对文字负责任,愿意对作品中的人物的命运负责任,愿意对他们生活中的美的细节,他所遇到的每个困难,他心灵的每个褶皱愿意深入其中,并且感受到他们的悲欣,这点我是做到了。”

《应物兄》得到如此多的关注,李洱很欣慰,“在百忙之中,读者还能够捧起这么厚的小说,让我觉得,读书人还是有希望的。”李洱期待真实的、有效的讨论,“在真实、有效的讨论当中敞开一个真正的学术的、阅读的、问题的、哲学的空间,然后在这个空间当中我们能够再一次发现自己,发现自己肩上都有什么东西,哪些东西需要卸下来,哪些东西需要继续放肩膀上,或者从左肩移到右肩。”

评论 2

  • fm529490 2019-01-24

  • fm547439 2019-01-24

    [尴尬]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