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中医药事业输送“精兵良将”? 省政协委员张勇建议中医院校设立国学院 加强传统文化功底

封面新闻 2019-01-16 15:47 33499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摄影 纪陈杰

中医正迎来一个大放异彩的时代,面对健康挑战,中医可以发挥其独特优势。但现实是,中医药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老百姓呼唤更多名中医的出现。

如何缓解这种局面,为中医药事业输送“精兵良将”?四川省政协委员、国家级名中医张勇认为,在高等教育和师承教育中,当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其中关键便是培养人才的中医思维。

关键之一:坚定文化自信

成立国学院 增加经典课程课时

“中医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张勇表示,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中医思维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

“中医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可以借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经验。”此前,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国学院,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张勇认为这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方面给出了一个好的示范,“我们四川的中医院校也成立国学院,以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

作为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和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医古文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张勇特别提到应当对医古文给予足够重视。“高校教育中,可通过医古文考试代替英语考试而获得学位,同时增加经典课程的课时,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这类经典著作。”

如何对传统对中医药文化进行创新?张勇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背离中医理论,把中医的脚穿进西医的鞋,削足适履肯定不行,但如果为我们的脚配一双现代鞋子,我们就极有可能搞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为此,他建议应当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和核心理论研究,力争用现代科学语言来阐述中医药治病的机理。

关键之二:注重临床疗效

以具体案例阐释症结

培养中医药人才,归根到底是为人们健康服务,这也是评判中医是否科学的关键所在。张勇认为,在提高中医地临床疗效中,重视案例的阐释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中医是一个实践医学,病尤重辩证施治,许多临床经验是可以重复的。”张勇以治疗咳嗽为例介绍道,风、寒、暑、湿、燥、火都能引起咳嗽,咳嗽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声音是洪亮还是沉闷?这些都在提示着咳嗽的不同类型。如若将其中特征一一阐释给学生听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中医思维有了,临床治病就能得心应手了。”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