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北京摄影报道
从古至今,彝族女子的美丽勤劳和善良为世人津津乐道,而对彝族女性文学,世人却知之甚少。事实上,早在1700多年前,被彝人尊称为“圣女”的阿买妮,就用古老的彝文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诗体故事与诗歌理论作品。清末彝族女诗人安履贞著汉语古诗集《园灵阁遗草》,以极高的成就,获得“奇女”“才女”的美誉。
当代彝族女作家群体,也是人才济济。比如从云南石林走向革命圣地延安的第一位彝族女作家李纳,今年已经97岁了,她的文学作品在中国乃至华语文学界中都独树一帜。1975年最早用规范彝文开始创作母语文学的女作家阿蕾,她以彝汉双语进行文学创作,为传承彝族母语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最早进行诗歌写作的巴嫫曲布嫫,1979年12月就写出了第一篇诗歌,并出版过一部诗集《图案的原始》;冯良从1987年开始发表了小说作品。80后诗人鲁娟获过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以及近几年创作势头比较突出的从一位女工变成职业作家的阿微木依萝,等等。
为集中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彝族当代女作家的创作成果,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当代彝族女性文学作品》(散文选、诗歌选、小说选)文集,由吉狄马加主编,辑录入编130多位彝族当代老中青女作家的优秀作品。2019年1月11日,这套文集也首次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这也是在文学出版史上首次将彝族女作家们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整体性单独专门性推出,具有开拓性和高度的文学文献价值。
在发布会上,身为该文集主编的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到场详细阐述了该套文集的意义和价值。开场动听的彝族歌手音乐,更是吸引大量读者驻足观看。
《当代彝族女性文学作品》三部共辑录入编130多位彝族当代老中青女作家中,其中有97岁的耄耋老人,也有80后、90后的年轻作家。女诗人们以细腻敏感的词语抒写着对家乡、亲人和爱情的眷恋;女小说家则对社会生活、时代变迁和人的命运有更多的关注;女散文家的笔下,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精神世界、人与自然的探索。在这些文本中,彝族女作家们把握住了“人”在各个不同时期不同时代微妙的心理变化与行为差异,体现了非常难得的文学自觉与素养。
与20世纪中期的民族文学不同,这些当代女作家,表现出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颂歌式咏叹或者寓言式的赞美的单一模式。阅读这些小说与散文,会发现,当代彝族女性作家,立足于民族性的基础上,对时代有着深切的观察与思考。在不失女性温婉细致的语境中,她们传递出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层认识和对人性的严肃解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大世界,她们拓展了创作维度与空间。比如收录的杨格的小说《水魅》就涉猎到科幻领域,以开放性思维,引领着写作潮流,彰显了彝族女性的个性解放。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这套文集的出版,“填补了我们在中国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写作方面,尤其是彝族女性文学方面的空白,为我们中国当代研究我们的文学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本,这个文本既有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同时也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看完《当代彝族女性诗歌选》《当代彝族女性小说选》《当代彝族女性散文选》这三部选集,客观的说,我认为无论是她们写作的精神高度,还包括她们写作的技术层面水平和能力,是一点也不逊色于男性彝族作家和诗人的。”
作为出版方的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长泽仁扎西,在致辞中提到,本次发布的这三部选集,集中展示了当代彝族女性作家的群像,为我们今后选编出版更多的其他民族的女性文学作品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彝族文学史的撰写和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文本资料,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
彝族女诗人巴莫曲布嫫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巴莫曲布嫫,中国藏学出版社副总编、女作家冯良,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委书记谭焰,彝族青年诗人、该套丛书的执行主编阿索拉毅都陆续上台发言,讲述了彝族女性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意义。大家都一致认为,彝族女性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描写了不同人群、不同人生的各种况味,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尤其女性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