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书评丨决战海上:一座学堂与两场海战(上)

封面新闻 2019-01-08 15:30 39669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2018年是北洋海军成军130周年,也是甲午海战爆发124周年。

2016年是船政创设的150周年。

但这这些纪念日都没有像2014年甲午海战爆发120年时引发的热议。

四年来,关于中国近代海军的研究,鲜有余温。120年前,中国输掉了那场海战,并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失掉了关于这场海战研究的话语权。

值得庆幸的是,依然有数位甲午史学者,在孜孜不倦的梳理历史、挖掘史料,重塑这段历史。

船政全景,从途中可以发现这是初建时期的船政,拍摄时间在1867年到1871年之间。

一座学堂,两只舰队;

一群将士,两场海战。

这曾是晚清时期中国试图富国强兵的努力。

但是很遗憾,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在10年前1884年,船政培养出另一只舰队在中法马尾海战中也全军覆没。

10年,船政培养出来的海军军官,打输了两场海战。

扬武舰。船政水师旗舰,1884年马江海战中被击沉。

陈悦说,这两场海战,连同培养中国第一批近代海军的船政,对现代的中国人来说,“算得上是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而这群在海战中牺牲的海军将士,也是一群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人”

基于此,在2016年,船政创设150周年之际,陈悦推出近30年来首部船政的通史性著作《船政史》。2018年年初,陈悦推出《中法海战》,年底又推出《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以下简称《黄海大决战》)。

三部书,陈悦都使用了大量新的史料,书写角度也进行了精心裁别。

这三部书是可以连贯对照来看的,一座学堂或者一座船政,与两场海战。这是中国近代海军史的重要篇章。

《船政史》,陈悦著。

《船政史》

甲午海战之前,清廷有一只相当力量的北洋海军。而海军的主要军官几乎全部来自船政学堂的第一期到第四期毕业生。当年船政驾驶班完全引入英国式的教育模式,完成本土学习他们还到英国的铁甲舰上代职实习,直接去接触世界最强海军的脉搏。

在《船政史》中,陈悦颠覆了诸多外界对中国近代这第一代海军军官以及当时海军教育的认识。在这部书中,读者可以从船政这一机构的历史中,理解清末海防思路的演变,政治派别的博弈,以及中国近代海军军官的培养。

1866年12月23日,位于福州马尾的船政工程营建工作正式展开,拉开了晚清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在书中,可以看到,古老的中国如何面对近代化的危机

“当时船政招收的这批孩子基本上没有近代化的知识,连12345都不会写,阿拉伯数字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五年里把他们快速培养成一个称职的海军军官,我觉得船政的教育模式其实是非常成功的。”陈悦说。

然而船政培养海军将领,在甲申、甲午两次海战中,全军覆没。

“这是船政比较悲剧性的地方。”陈悦说:“所以反过来推,船政教育里面它缺的什么?船政的教育偏重于浅层次的技术层面,还没有上升到战略思想层面。当时的清朝,是个沿海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即使买来了当时称雄亚洲的铁甲舰队,但也只是作为‘守口利器’来使用,完全是收缩防御性质的。”

在陈悦看来,缺乏对于海洋、海权的战略性思维,这是北洋海军乃至清廷海洋政策最终失败的根源

“船政其实是一个播种机,最后它虽然自己没有了,但是它培养了一批人才,使整个近代中国受益。”陈悦说,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军官的主干,一些杰出的学堂毕业生,如严复、陈季同、詹天佑等还在海防领域之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船政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工业先驱和第一代产业工人。

“虽然那个名为船政的机构实际上早已不在,但它见证了中国走向近代化时船政人艰难、孤独追寻的方向,”陈悦说,“船政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使整个近代中国受益。”

《中法海战》,陈悦著。

《中法海战》

如果说,未来的一切生长在它的昨天,那么两次海战之败的制度和思想源头,在船政的历史中都可以找到。

对于写作《中法海战》的初衷,陈悦说,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性不弱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重要涉外战争,但由于战争进程的断断续续,以及战争后期发生的“镇南关大捷”等事件的遮掩,实际上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的启示价值并未得到很好的认识。

中法战争中的中国舰队,战船是船政自己建造的,将领是船政培养的,被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事实上,中法战争是清王朝开始名为洋务运动的近代化运动后,所遭遇的第一次严重的当头棒喝,这场战争的发生过程中,揭示、暴露出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和所存在的问题。”陈悦说,可惜的是,这一系列在战争中彻底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最终都在清王朝乃至当时的中国社会凭着“镇南关大捷”等局部战斗胜利所生发出的虚骄的迷雾中被遮掩,丝毫未作反思和弥补。不到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王朝在中法战争中所暴露出而未修补的各种问题,在甲午战争中一一重演,酿成了更大的惨剧。

中法战争的历史研究和甲午战争的历史研究还存在一处相似点。即,以往国内的研究,过多关注于事件、人物,而在军事、战争本身方面则趋于薄弱,尤其是在涉及到诸如海军技战术的方面更是如此。同时,由于思考角度的不同,在分析中法冲突的原因问题上,流于片面,欠缺客观,大多数著作并没有能很好地揭示中法战争的真正起因。归纳起来,就是在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印象中,还存在有太多似是而非的误读和不足。

为了尽力避免这种问题,陈悦在写作《中法海战》时,即本着中法资料互相对比、以19世纪的军事技术知识去分析相关战役细节的原则,力求对中法海战乃至中法战争能作出一些更客观的认识。

海军史学者陈悦。

陈悦

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客座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年专注于海军史、近代军事的研究和普及。主要著作有《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船政史》《中法海战》《甲午海战》《北洋海军舰船志》《近代国造舰船志》等。

甲午书评丨决战海上:一座学堂与两场海战(下)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