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蜀地文艺丨师从谐剧创始人王永梭 著名编剧严西秀《川军•张三娃》呈现“含泪的笑”④

封面新闻 2019-01-10 07:00 39972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像 纪陈杰

2005年,严西秀撰写的论文《从清音谐剧的情况看四川曲艺的状况》,荣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实现了自这一奖项开设五年来中国曲协荣获一等奖‘零的突破’,被评为中国曲协2005年十件大事之一。

严西秀创作过不少谐剧作品,《川军·张三娃》《麻将人生》等好评不断。上世纪80年代初,严西秀成为谐剧创始人王永梭的弟子,开启谐剧作品创作。“当时拜师不需要磕头、敬茶这些过场。当时就是在北京的全国曲代会上,一天中午大家正在吃饭,大约有两桌人都是四川代表。开饭前,王老师站起来向大家宣布:‘西秀是我的徒弟了。’就这样,谐剧成了我创作的一部分。”

《川军·张三娃》是严西秀为“说唱四川·叮当谐剧专场”创作的谐剧。叮当(张旭东),中国曲协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曲协主席,师从沈伐、李伯清,四川谐剧第三代掌门人。“当时我想,叮当在当下举办谐剧专场,应该推出什么样的谐剧呢?或者说这些谐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严西秀的思绪飞得很远,他将谐剧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王永梭时代,“王老师一直是一个人在战斗,在1949年以前,他积累了21个节目,以曲艺人特有的脊梁和情怀,‘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平民意识,哀民生之艰难,愤人世之不平。是小人物向着庞然大物发出微弱的呐喊和抗争。”

时光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谐剧第二代的大旗,由王永梭最得意的弟子沈伐扛起。“在那个时代,继续‘针贬时弊’已经成为不可能。沈伐与包德宾从《这孩子像谁》开始,精诚团结,佳作不断。归而纳之,是把小人物身上的缺点,用手术刀予以有趣的解剖,让观众笑着‘和自己的过去告别’。”

第三阶段就到了叮当所处的当下。严西秀认为,叮当的谐剧应该与第一、二阶段有所区别,在内部上,既要遵循谐剧“针贬时弊”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形式上,应该突破谐剧七十多年来“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约束。“有好长一段时间,不少谐剧‘轻松愉快’的远离现实,在纯‘搞笑’中慢慢变傻,谐剧声音越来越弱,谐剧份量越来越轻。今天,谐剧的旗帜交给了以叮当为代表的谐剧第三代。此时此刻,叮当的谐剧专场,应该用具体的节目而不只是理论,来体现四川谐剧人新的思考——谐剧不能承受之轻。”

天道酬勤。一个偶然机会,严西秀走进成都安仁镇的建川抗日战争博物馆,一面“死”字旗让他震撼。一块很大白布,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两边写的是“伤时拭血,死后裹尸” !那是一个父亲送给奔赴抗日前线的川军儿子的诀别之礼。“1938年3月18日凌晨,川军王铭章师长以下五千壮士,在台儿庄前沿的腾县全部殉国。五千川军的壮烈牺牲,成为四川人的骄傲,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保贵时间。八年抗战,每五个前线将士中,就有一个是川军。成都人民公园,一座大理石川军雕像,寄托了川人和民族对他们的思念。”

有了这些资料准备和情感准备之后,严西秀开始构思《川军·张三娃》。“这是一个极为悲壮的故事,而谐剧又要求喜剧色彩。既要营造足够的悲剧气氛,又要让观众在笑声中完成审美过程。必须让观众笑,必须要“含泪的笑”伴随戏的进程,否则不叫谐剧。”

严西秀的《川军·张三娃》用谐剧诙谐的形象、笑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沉重的内容。“这是谐剧的第一次尝试。沈伐看了之后说‘太有开创性了,太震撼了。’著名评论家张羽军说:‘曲艺要做到深刻很难,你做到了。’这是对我很高的评价。我要努力做到,让我的作品既好看又深刻。不能满足于好看,还要有意义,在观众心灵上有碰撞的火花。”

相关阅读:

全国小品荟萃展演 七个节目著名编剧严西秀一人占了俩③|口述历史•蜀地文艺

【下期预告】

因为热爱,严西秀一直在思考谐剧的未来,他的《麻将人生》、《弱势群体》打破“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谐剧“铁律”,在创新中求发展。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