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蜀地文艺丨全国小品荟萃展演 七个节目著名编剧严西秀一人占了俩③

封面新闻 2019-01-09 07:00 37001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像 纪陈杰

在《严西秀曲艺戏文选》一书中,系列讽刺小品《仙人掌》占了34页,囊括了《开张志喜》《明暗之间》《讲坛自白》《仿古训练》《阴阳界上》《高度统一》和《皆大欢喜》7个小品。“曲艺作品有三种状态——‘牡丹花’、‘开心果’和‘仙人掌’。‘牡丹花’很好看,人人都爱;‘开心果’大家也都喜欢,但‘仙人掌’有些人就不喜欢,现在最缺的就是‘仙人掌’。”

上世纪80年代初,严西秀开始创作小品。“我看《人民戏剧》杂志上介绍北京人艺端木老师组织小分队的报道。他们七八个人一辆面包车跑遍了北京的大学、中学去演出。我觉得这太适合我们曲艺剧团了,就写信去请教。”很快,严西秀收到回信,与信一起寄过来的,还有剧本。“这些剧目跟以前的所有作品都不太一样,两三个演员、很简单的服装道具,很好看又很有意思,每个节目大约20分钟, 4个节目就能构成一台演出。现在想来,这就是小品的雏形。介于小戏和小品之间的艺术形式。”

严西秀带着这些剧目和剧团到各地演出。“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类小品”,啥都不懂,就按自己的理解排演,效果依然非常好。”之后,严西秀开始比照这些针贬时弊、剖析人性的作品,开始了自己的小品剧本创作。就有了《仙人掌》系列。“7个小品,像串串儿一样串起来了。全是讽刺小品,讽刺的尺度比较大,对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的困惑和不良现象进行抨击。”著名剧作家、巴蜀鬼才魏明伦评价 “本剧好在多刺,而憾在刺之不深也!”

1990年10月,首届西南地区话剧节在成都举行,历时半月,来自云、贵、川的十二个话剧艺术院团,分别上演了十四台话剧。“我们被安排在当时的新声剧场演出,就在天府广场旁边,观众基本就是我们‘内盘’(各省文艺界内部)。我们演的时候,整个剧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评委认为这次话剧节就出了‘两台半’戏,一台是重庆话剧团的《雾重庆》,一台是成都市话剧团的《死水微澜》,‘半台’就是我的《仙人掌》。”

这次演出之后,《仙人掌》火爆全川,演出邀约纷至沓来。“当时温江地区宣传部到后台找到我,人家问我一场多少钱。我麻起胆子报1000元一场,我们有20多人,吃住行你们包,人家马上同意包二十场。四川电视台唐姓导演找到我,说这一台7个小品全部拍成电视剧,一个字都不改,就这样拍。所有的内行都称赞,都鼓掌,都点赞,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

最后结果,很意外。《仙人掌》只拿到了首届西南地区话剧节的舞美奖。“最佳编剧奖、导演奖、节目奖什么奖都没有。后来才知道,因为有人说这个节目有问题。说《仙人掌》能演就行了,不批评就已经够意思了。”即使没有获奖,但得到文艺界同行们的好评,严西秀也非常满足,“我们回到自贡之后又演了三十几场,其中一个小品还上了央视。”

不久,严西秀又带着自己的小品参加“中国小品荟萃”展演。“全国选了7个小品,其中有两个是我的。《高度统一》和《当务之急》,由林兆华导演,全由北京人艺的大腕们来演。你想,全国征稿,高手如云,作品都既有观赏性、又有思想性才可能当选。”

从1990年起,省文化厅每年举办小品大赛,一连十届,后来行了又恢复为两年一届。我每次都有作品参赛获奖。恢复后我多次担任参赛节目评点。这开阔了我的视野,也倒逼了我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理论水平。

相关阅读

著名编剧严西秀将《白发吟》演进中南海 为《华西都市报》创刊写情景剧 ②|口述历史•蜀地文艺

【下期预告】

全国曲代会上,严西秀成为谐剧创始人王永梭的弟子,写出了不少耳熟能详的谐剧佳作。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