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广元书院

封面新闻 2019-01-02 17:13 35300

□征平

广元古称利州,至今已有2300多年建置历史,是由陕入川蜀道的主要地段。历代文人墨客杜甫、李白、元稹、颜真卿、陆游、杨慎等行走蜀道,留下不少著名诗文和书法珍宝,为广元悠久灿烂的文化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清代广元

建有“四大书院”

《广元县志》记载,自宋代开始广元和昭化两县皆有书院,到清代广元建有“四大书院”。“嘉陵书院”是广元创办最早的书院。清康熙四十二年(1730)广元知县黄阁在县衙前(今广元政府街)主持创建了“嘉陵书院”。乾隆四十三年,知县朱鉴昌将书院迁建于文昌宫前,乾隆五十年,邑令张官礼又将书院改建于东山文庙街(今长城宾馆址),并置有学田,用以补贴膏火(学习生活费用)。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广元县令陈子农扩建“嘉陵书院”,同期在城西侧的北街新修书院“考棚”,还建有武试剑道。书院规模宏大,修建三年竣工,可容考生千人。光绪十六年(1890),广元知县张瑔再次对嘉陵书院进行修缮扩建,因城东有嘉陵江汉寿水支流(今南河),将书院易名“汉寿书院”。同年在县东旺苍坝文昌宫街设立清江书院(今旺苍东河镇)、县南龙凤场建立翠柏书院(今昭化清水乡)、县北神宣驿建立筹笔书院今(今朝天宣河乡),亦称为“广元四斋”。

广元《旧县志》记载,“旺苍为县东(广元东面)人文荟萃之乡,科举亦盛”,表明当时清江书院兴旺发达,培养人才甚多。筹笔书院,由地方人士集资兴建,房社为四合院,有瓦房16间,经费来源为学田收入及为数不多的募捐,后又经过几次扩建。光绪三十二年,知县黄葆璋将清江和筹笔两个书院改为“清江高等小学堂”和“广元北路高等小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清江高等小学堂”改建为“旺苍东河镇一小”,“广元北路高等小学堂”改建为“广元宣河小学”。翠柏书院以“周围翠柏环绕”得名,由当地许、夏两姓倡导创立,不久因无可靠的经费收入来源而便停办。

光绪三十一年广元推行新学“停科学、行学堂”,知县李锦成改“汉寿书院”为“广元公立师范传习所”。 光绪三十三年,由留日回广的本籍人白世杰先生创立“高等小学堂”,选址北街“考棚”,解放后改建为“红星路小学”,即现在的“广元北街小学”。

龙门书院

建于乾隆至今完好

据有关史志记载,自宋代起,与广元相邻的剑阁县、苍溪、青川和昭化县也设有书院。剑阁县“问贞书院(今武连镇)、亲民书院(今普安镇)、兼山书院(今剑阁中学址)”,苍溪“鹤山书院”(今县城东白鹤山),青川“青云书院”(今青溪镇)、昭化 “龙门书院”,在当时都办得很有威望,名声远扬。昭化县是蜀道上的古驿站,也是嘉陵江的重要水驿站,自古商贾云集,贸易活跃。昭化“龙门书院”始建于乾隆三年,在古城相府街,至今保存完好。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6)昭化县令吴邦陨将县城西街仓房30间改为书院,因地处嘉陵江边,初名“临江书院”。乾隆三十八年,吴邦陨路过此地,葱气扑鼻而来,得知有葱岭在此,便将“临江书院”更名“葱岭书院”。后人嫌“葱岭”二字欠雅,将“葱岭书院”更名“龙门书院”,取“鱼跃龙门”之意。

嘉庆二十二年(1817)昭化知县曾逢吉捐银1500两倡导维修书院,添修厨房五间、门庭一间,开始聘请山长,招收学员。道光元年(1821)昭化教谕张柱特订立《书院条规》,立刻碑记,使之办学初具规模。道光十九年,知县毛士骥将书院学社改为“考棚”,只留讲堂以作讲课之用。考棚内有一中厅俗称“名伦堂”,将昭化境内考取功名的人的名字记载于横梁之上。光绪三十四年(1908),“考棚”改为“城厢高等小学堂”,今为昭化初中学校。2009年昭化区政府打造“昭化古城”时,在原址恢复重建了书院“考棚”,复制了候考房、休息房、考试房等建筑,珍藏有考生的答题原始试卷,供游客参观体验古代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

清代的广元书院,历经近三百年风雨沧桑,为培养地方优秀人才、促进广元教育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