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蜀地文艺丨著名编剧包德宾⑤ 《零点七》《兰贵龙接妻》两部作品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封面新闻 2019-01-04 07:49 36022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像 吴枫

1986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著名谐剧表演艺术家沈伐用四川话表演的《零点七》,引得现场观众捧腹大笑,台词“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等迅即成为流行语。《零点七》原名《演出之前》,包德宾创作于1983年。

因为《这孩子像谁》,包德宾收到了很多赞誉,但也要人断言他再也写不出有这种影响力的作品了。“我的起点很高,当时就有人说‘包德宾,你怕再也写不出这种作品了’。我说‘哪儿哦,我才30多岁,这才第一作品你就判我的死刑,不可能。’”

为创作出超越《这孩子像谁》的谐剧作品,包德宾开始“踮起脚尖走路”。“我这一生的创作,总结起来,就是在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对自己提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很累,很苦,但我的眼界开阔了,我人就显得更高大了。‘踮起脚尖走路’成了我的座右铭,我的宿命,我创作的动力。”

《零点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全省艺术市场调研。包德宾感慨,“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关口,艺术家对艺术还是要真诚,不能一切向钱看,特别是艺术活动、艺术创造。艺术家的艺德、艺品、舞台演出,如果都向钱看就不好了。对艺术创造,还是要充满敬畏充满真诚。艺术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不能让铜臭玷污。”这也是《零点七》想要表达的观点。

不过,最开始入选1986年央视春晚的并不是《零点七》,而是另一个谐剧作品。“因为我是作者,我对作品我心头有数。我当时就跟沈伐说,‘你把这个作品排好,头戴三尺帽,哪怕砍一刀。’后来还专门在舞台上实践了一次,效果也还不错。所以最后上了春晚,我的感觉还是准确的。”

时隔两年,包德宾创作的《兰贵龙接妻》再次走上央视春晚的舞台。“1981年,省文联组织一批曲艺创作这去体验生活。当时社会上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讨论声非常激烈,有人认为是解放生产力,有人反对。但有的地方已经搞起来了,非正式的搞。”伴随着这种争论,包德宾遇到了一个担着扁担挑着箩筐的老乡。“我看到他箩筐里边还有给孩子买的玩具,给家人买的衣服,这就说明他有闲钱了!”

摆完龙门阵,包德宾了解到这位老乡就是通过承包田地,改种经济作物,让自己生活大大改善。“以前只种粮,一年三季,但农民收成还是不好,‘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一年两季,让土地有了休息时间,品质也上来了。现在还能自己做主,种经济作物,农民有闲钱了。我就有感觉了,构思犹如泉涌。”

这就是包德宾的《兰贵龙接妻》。“包产到户之前,他是烂滚龙,后来自己安心种田,有了经济收入又接回了妻子,变成兰贵龙。这个政策不仅改变了经济,也改变了人。”剧本出来之后,因为争议太大,一直到1983年才搬上舞台。“第一场演出,电视台、广播电台实况转播,现场掌声成型的约17次,掌声不断,笑声不断。”

后来,很多人模仿这个节目,甚至有的台词都不是包德宾原作中的了,像‘肚皮’变成‘肚啷皮’,‘我在练气功’,都是群众演员自己加的。”1988年央视春晚剧组来成都选节目,《兰贵龙接妻》被顺利选中。为让该节目更加出彩,导演选择已经成名的川籍电影演员岳红与沈伐搭档,被更名为《接妻》的谐剧因此变成了方言小品。台词“一,二,二点五”、“像麻将牌里的幺鸡”、“打我,打得个保质保量”迅速流传开来,也成了来自春晚的第一批流行语。

【下期预告】

两部作品登上央视春晚,包德宾并没有沾沾自喜,相反,他更加专注创作,哪怕有人请吃饭都不去。1988年,包德宾参加省级创作比赛。一等奖作品五个,他一个人就占了仨。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