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蜀地文艺丨著名编剧包德宾② 当石匠不放弃“作家梦” 因挤公交写出第一部独幕话剧

封面新闻 2019-01-01 07:00 34536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像 吴枫

打石头、抬石头,修马路、下水道……做石匠的日子是辛苦的,但包德宾性格乐观开朗,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作家梦”。所以,工作之后的他,只要有时间,就“泡”在市图书馆里,甚至中午吃饭,也是边啃馒头边读书。

1966年之后,单位成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17岁的包德宾参加演出。“我要上台说相声,还拜了一个相声老艺人。”说了几年传统相声、新编相声之后,包德宾开始自编自演。1972年,23岁的包德宾,创作出了自己人生第一部独幕话剧《前进路上》。这时,他的女儿刚刚出生。

回忆起这部话剧的创作初衷,包德宾笑得有些无奈。“那时候我每天上工,都要背个洋瓷碗。一个洋瓷碗很贵,买一个很不容易,还要凭票。那天我赶公交,碗被车门压扁了,非常气,就跟售票员吵起来了。下车以后,我就想一定要写一个服务态度非常好,素质非常高的售票员。于是,就有了独幕话剧《前进路上》。”

剧本完成之后,“自娱自乐”的包德宾把作品“丢”到一旁。直到1973年,包德宾的同学来家里耍。“他看到我的剧本,说他的姐夫在成都市文化馆工作,把剧本带给他看一下。”同学的这一举动,为包德宾打开了编剧创作的大门。

“写了这个剧本(《前进路上》)之后,我还写了一个相声。因为我们业余宣传队演话剧演不出来,但我们有一批痴迷曲艺的业余演员。所以我就自己学着写相声,写清音,写扬琴,荷叶、金钱板。写完之后,我就把作品拿给大家看,看要不要得。他们说‘可以,唱得走’,我就写,边写边走。”

尽管是在业余文艺宣传队,但因为写曲艺比较有名气,包德宾成了当时“成都业余创作组”曲艺组和话剧组互相争抢的人才。“后来曲艺组争赢了。” “1973年,成都市文化局通知我在成都旅馆开剧本创作学习班。”接到消息的包德宾,完全懵了。“成都有上百个业余创作者,有工人,有农民,都来了。”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包德宾的剧本创作理论和技艺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也因为《前进路上》,包德宾备受重视。“当时有两个专业老师专门指导我,陪着我写,陪着我讨论,陪着我采访、体验生活。对我的帮助很大。有演员、导演、编剧,每天聚在一起讨论剧本。”这个会还没完,成都市曲艺创作会又开始了。通读过斯坦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的包德宾,从这两次会议上,学到很多。

“舞台的实践,舞台职业工作者的经验,导演的经验等等,这些经验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对我帮助很大。”包德宾还分享了自己参加会议的趣事。“那时候对创作者非常重视,这些培训,吃住都是免费的。因为我是石匠,饭量大,但又不好意思一直盛饭,就等所有人都吃完了再去。”

【下期预告】

1978年8月,包德宾告别“石匠”身份,正式调到四川省曲艺团。他迎来了自己的剧本“爆发期”,并开始进行谐剧剧本创作。

评论 1

  • fm501706 2019-01-01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