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舫对话传习志愿者:真实的苏东坡和我们理解的苏东坡并不是同一个人

封面新闻 2018-12-25 00:08 52300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摄影  陈羽啸

名人大讲堂的一大特色就是会邀请传习志愿者与主讲嘉宾进行互动,每位传习志愿者又都拥有不同的背景,不过,相同的是他们都喜欢苏轼。

汪学金

来自成华新闻中心的汪学金向李舫提问:“新闻写作中,是否可以融入古诗词?  ”

李舫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副总编,对于新闻很熟悉。她表示:“万物可以入画,万物可以入诗词,新闻是一个非常有包容性的问题,什么样的诗词都可以入新闻,新闻有很多问题,特别是通讯里面,用到诗词的地方非常多,我记得有一句诗留的清白在人间,当时我写了一小的通讯,我觉得古诗词入新闻是可以的。”

姚欣欣

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姚欣欣提问:“倘若让您去再去苏轼故里,您最愿意东坡文化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给您?  ”

“在一千多年之前,不管苏东坡喜欢诗词、书画、赋、美食,喜欢什么都好,他在当时仅仅是一个人,正是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淘洗,苏东坡成为一个符号,他是一个标志着眉山地域的符号,也是标志着四川精神的符号,更是代表着中国气质的符号。”李舫这样解读,“我觉得首先要真实的保护,他的东西当然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们可以真实地还原他生长的地方。”

来自社科院的张老师希望能够了解苏轼的爱情观。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东坡写给他第一个亡妻的,苏东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成就,因为他身边有一群非常忠诚的朋友,对他非常好的家人,一直在陪伴他左右。”李舫认为苏东坡并非是一个人,而是“身边的人共同成就了他。”

赵茗婷

在香港大学攻读教育专业的赵茗婷非常佩服苏轼的责任感,而李舫认为这其实是苏东坡的使命感:“他每一次只要遇到升迁的时候,就不停地热情洋溢的做事情。他的伟大诗词都是在低落时写的,因为在被委以重任的时候都是在马不停蹄地做事情,这就是他的社会责任感,其实在他两相对比中,这个就是社会和他的文化使命的统一。   ”

彭润熙

来自四川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会的彭润熙希望李舫能够会怎样平衡传统文化和年轻人的理念。李舫认为其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是需要年轻人感兴趣,要让他真正地喜欢,就像苏东坡一样爱好广泛。

咏瑾

四川省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咏瑾询问如何能更好的去领会东坡思想的深邃,让他更好地参照和渗透我们的生活。

李舫回答:“一千年前的苏东坡和今天理解的苏东坡,一定不是一个人,今天的苏东坡是我们用一千人来让他逐渐丰满、逐渐圆润的一个人物,回到一千年前的苏东坡,他也有很多缺点,也有很多个性化的不为人喜欢的东西,为什么隔了一千年的时间,苏东坡会有今天这样一个形象,其实我是觉得我们这些受众是把自己所想、所愿、所思加在他身,这就是我们想象的苏东坡。”

评论 2

  • 糯米粑粑 2018-12-25

    东坡已经是一个符号

  • 北海之滨 2018-12-25

    👏👏👏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