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图书”评选来了!等你来投票(上)

封面新闻 2018-12-21 20:47 47798

点击图片进入投票通道

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图书” 40本候选之“虚构类”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2018年,资深名家持续发力。他们在小说创作领域,成果甚丰,“扎堆”亮相。李洱集13年之功写出《应物兄》,在岁末给文坛带来惊喜。贾平凹写出《山本》,王安忆拿出《考工记》、刘亮程推出《捎话》,莫言也写出短篇小说新作《等待摩西》。程永新尤其提到李洱集13年之功写就的80万字长篇小说《应物兄》等等。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家、文学评论家邱华栋说,2018年国内文学创作上,在长篇小说的领域内,成绩较为突出。“像徐怀中先生这样的快90岁的老作家,老当益壮,发表了新作。”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2018年的长篇肯定是个丰收年景,卓有分量的好的长篇已经不少了。直到12月底月内还会有力作出现,包括一些名家的作品。白烨还分享了他阅读所及的2018年的四部值得关注的好作品。

非虚构写作依然深受欢迎。因学者、作家、诗人和普通人的加入而更加勃兴而多姿多彩,值得更加关注。比如写藏地人文几十年深有成果的马丽华,拿出了最新作品《青藏光芒》,全景式地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科考研究各个不同阶段的历程。但是,近一两年,在非虚构领域内,像阿来的《瞻对》,梁鸿《出梁庄记》这样引发文学界高度关注的经典作品,还是少了。对此,李敬泽和阿来都提到,其实非虚构要写好,非常不容易。在李敬泽看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小说还难写好。一篇小说,待在房间里一年,或许就给弄出来了。但要写出一个好的非虚构作品,光待在屋里,还真是不行,必须要走出去,走到广阔的大地上,感受最真实的东西。”阿来还提到,要写好非虚构作品,对于一个写作者的见识、判断能力要求极高,“比如在面对一个高科技课题,写作者自己必须要对这个课题,深入进去,对该课题的过程、亮点、意义,有相当程度深的了解、理解,然后用文学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爱读,爱看。每一次写作不光是写出作品的过程,也都是一个自我学习过程。”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严肃文学与技术的关系也越来越近。比如有人还尝试用大数据分析文学。比如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扫描解析在《收获》40年(1979-2018)上680位作者发表的1618篇长中短篇小说,从中获取经典作品的“密码”,从主题词、题材分布、故事曲线、情感类型,试图捕捉过往40年文学作品风格的变化趋势。邱华栋表示,“传统文学刊物和网络文学,有一种互相借鉴和互相启发的趋势。像《人民文学》《收获》都进行了新旧媒体融合的方式。”邱华栋还提到一个印象,“2018年的文学活动,非常多。各地文学活动,包括诗歌,结合当地地域文化活动。在下半年经济下行的一种社会背景下,文学活动成了一个亮点,起到了暖人心、聚人气的作用。”

“年度图书”评选的程序步骤如下:编辑部将2018年整年内,在封面新闻宽窄频道“当代书评”栏目上报道推荐的优秀作品中,重点参考专业评审团的建议,精选整理出40本,作为“年度图书”候选书单(分为虚构、非虚构两大类)。候选书单及其相关介绍将被封面新闻APP上,接受读者线上投票评鉴。同时将40本图书候选名单分别发送到由批评家组成的专业评审手中。最终综合网络读者投票评鉴人气和专业评审判断,最终评选“年度十大好书”(另有十本获得“年度十大好书”提名)。

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图书”候选名单(共40部,排名不分先后)

(虚构类作品共20部)

1.《应物兄》  李洱   《收获》杂志

此乃李洱十三年潜心写作成果。“应物兄”,这个似真似假的名字,串连起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活色生香的生活经历,试图探讨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灵轨迹,尝试勾勒出他们的精神轨迹,并最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从《花腔》到《应物兄》,李洱的书写弥漫着丰盈书卷气的心灵史+外省书,有着百科全书式的密度与难度,厚重与轻灵兼备,哲思与诗意并美,写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和世间心。文本风格保持着李洱一贯的叙事特点,幽默讥诮,从容舒展,变怪百出而又一本正经。

2.《捎话》刘亮程 译林出版社

作为散文家的刘亮程,因长篇散文代表作《一个人的村庄》,影响太大,以至于他的长篇小说有点被遮蔽。但其实他的《虚土》《凿空》,以及最新出版的《捎话》,则让人清楚认识到刘亮程在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领域内的才华。《捎话》完全是一部虚构之作,讲述毗沙国、黑勒国之间的对峙、征战、隔绝,鱼雁中断,催生出民间捎话人的职业。刘亮程说,写《捎话》时,他唯一的参考书是一本成书于11世纪的古代大辞典。 “我从那些没写成句子的词语中,感知到那个时代的温度。每个词都在说话,她们不是镶嵌在句子里,而是单独在表达,一个个词摆脱句子,一部辞书超越时间,成为我能够看懂那个时代唯一文字。”

3.《南荣家的越》张广天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年10月,张广天推出长篇小说《既生魄》,《南荣家的越》11月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一名戏剧家、音乐家,张广天在文学上显出特别的才华来。他有强大的知识体系、审美体系和文字功底,他将多年的积累,熔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在《南荣家的越》里,主角南荣越出生坎坷,后来投奔北方抗金义军,被俘后成为金国大将军,与新兴的蒙古军作战又被俘,又成为蒙古元帅,其足迹覆盖南宋、大金及蒙古人作战区,见识了花剌子漠、斡罗思、神圣罗马帝国,涉及了上述众多区域的史地、宗教、甚至方术和美食等等多样化的文化,他辅佐了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四代君主,见识了东西方第一次深度相遇的奇特景象,而这一切却都是他的父亲南荣靖桑的亡灵之眼摄入的。

4.《机村史诗》阿来  浙江文艺出版社

在《机村史诗》中,阿来将他少年时代从高远处看不到一点痕迹的村庄,以及村庄里具体的人,具体的痛苦、艰难、希望、苏醒,以及更多的迷茫,编织进他的文学故事里。他用怀念的笔调和心情来写那些消失的与正在消失的生命,正在消失的事物,以及正在消失的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方式。在一个工业时代,农业社会遭受到生活方式和灵魂节奏的冲击,影响辐射到文学上,让阿来的笔下有一种痛楚感。空间的遥远与心理的切近,在阿来心中构成了这样一种奇妙的关系,“具体地描写时,我知道自己有着清晰的痛感,但现在,我愿意与之保持住一定的距离。”在小说中,能清晰读出有阿来的少年伙伴的影子,有他自己的影子。

5.《考工记》  王安忆   花城出版社

《考工记》本是战国时期的一部手工业技术文献。王安忆最新长篇小说《考工记》,是带着历史视线的长焦,描摹出的一个上海故事。故事的主角,从上海洋场的小开,逐渐变成一位普通劳动者。他们是千万上海工商业者的缩影,是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沧桑注脚。在小说后记中她写道,“我将小说题作‘考工记’,顾名思义,围绕着修葺房屋展开的故事。又以《考工记》官书的身份,反讽小说稗史的性质……这个人,在上世纪最为动荡的中国社会,磨砺和修炼自身,使之纳入穿越时间的空间,也许算得上一部小小的营造史。”

6.《山本》 贾平凹  人民文学出版社

《山本》以勤奋高产著称、有“文坛劳模”之称的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第16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秦岭为活动背景,也是他酝酿多年立意为秦岭作传、为近代中国勾勒记忆的史诗气质之作。小说展现了在亘古不变的秦岭深处所开启的一场命运与人性交织、苦难与超脱并存的历史大戏。这场纷繁迷乱的历史大戏中,作家着重凸显了陆菊人的善良、盲人郎中陈先生的通达、宽展师父的慈悲,这些善意与超脱,为整部作品、为浓稠苦难的人间尘世增添了人道主义底色。作者在讲故事的同时对秦岭一代的草木鸟兽有着详尽的描述,篇幅之多,的确足以称得上一部秦岭地方志。

7.《北上》徐则臣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当下社会从来不缺乏大题材,好故事,缺少的是灌注生气与创造力,虚实相生,奇正共济,让想象力腾飞在坚实土壤上的有力量、有质感的文学书写。《北上》是徐则臣潜心四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新作。他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书中试图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地理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千百年来如何营养着一个古老的国度,又是如何培育了一代代独特的中国人,在作品中亦有深刻的文化思索与艺术表达。

8. 《古事记》 朱大可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大可作大学教授,多年从事文化批评,口碑甚高。但他除了进行文化批评,对虚构文学创作也非常感兴趣。“古事记”系列,是朱大可的神幻小说,包括3部虚构作品《字造》《神镜》《麒麟》。朱大可的神幻小说,可算是他关于文学、考古、历史等多领域的知识,共同浇灌出来的思想花朵。这使得他的小说建立在知识的平稳建构上,不同于流行的穿越故事之根本所在。李敬泽读了朱大可的“古事记”后说,“想象力不是胡思乱想的能力。想象力首先其隐含着的是一个巨大的知识,是一个在各种不同事物建立联系,在各种不同事物之间,这个世界上的蛛丝马迹和草蛇灰线,在这里建立联系,这是真正伟大的想象。”

9.《我们为什么要呼救》 李西闽  湖南文艺出版社

用文学来处理灾难题材,是不容易的。要么过于沉重,让人逃避;要么显得肤浅,令人反感。怎么平衡这两者,避免“贩卖悲伤和苦痛”的窠臼,让文本轻重合宜,痛感与光明协调,不辜负苦难,但又能透视出亮儿来,非常考验一个写作者的本事。《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是李西闽为汶川大地震十周年而写。读《我们为什么要呼救》会发现,病症与正常,孤独与抑郁之间的边界,非常微薄,而从废墟中,从灾难中站起,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也正是如此,更提醒当下的我们,能正常地一呼一吸,是何等的可贵和值得感恩。

10.《艾约堡秘史》张炜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一位作家,有没有胆量和雄心去探究自己所处当下时代的重要灵魂问题,体现出作家的核心本事。文坛实力老将张炜,2018年,他拿出最新长篇《艾约堡秘史》。书中用近30万字的篇幅,讲述了一个私营企业巨头吞并风光旖旎的海滨沙岸的事件。在聚焦暴富时代下人性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巨大落差之下,作为观察者、写作者的张炜,在文学上始终没有放弃对于浪漫主义,对于澄澈的少年之心的追求。李敬泽在评论《艾约堡秘史》时点明:“张炜的心里依然还有那个荒野少年,他也还依然是那个不怕失败的少年”。

11.《外苏河之战》 陈河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6年深秋,云雾迷蒙的南方山林,来自北京的赵淮海准备步行参加战争。在野战医院,他见到了少年时相遇过的女兵护士库小媛。作者通过参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当年参战老兵的回忆文章,用虚构的方式完成了这部小说,记录了一个重要年代青年们的生命历程。陈河从人性视角、域外跨界的观感,来寻找、发现战争对于个人成长记忆和意义。这部作品延续了陈河战争写作中的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风格和英雄主义的切入视角,反思战争的意义和人类生存的本质。

12.《天黑得很慢》 周大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从时间的方向来说,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我们每一刻都在接近衰老,接近死亡。但说到底,老年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在《天黑得很慢》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试图用文学探寻“老去”对于生命的意义。这部作品也被誉为“国内首部全面关注老龄化问题的长篇小说。

13.《候鸟的勇敢》 迟子建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这部小说中,迟子建表现出突出的生态意识,对自然万物的怜惜和疼爱,候鸟在她笔下那么可爱,还有了人的情感,读来让人动容。小说里还有迟子建一以贯之的诗意与苍凉。30多年中,在迟子建发表的50多部中篇,这部中篇有八九万字,是篇幅最长的。这篇作品也获得2018年收获文学排行榜“中篇榜”第一。《收获》评价它“像一支洁白的羽箭,越过东北的寥廓天地,刺破了尘世的晦昧款曲。”

14.《地狱变相图》 刘正成 作家出版社

刘正成是书法名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风华正茂的刘正成写了一批有关中国古代文化人物的小说。2018年10月,《地狱变相图》又由作家出版社原封不动出版第三次。虽为上世纪80年代旧作,但如今读来仍饶有趣味,且涉及到当代中国文化开放、观念变革、历史小说的复兴等重要话题。《怀素自叙帖》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地狱变相图》何以会出自吴道子之手?一对政敌如王安石与苏东坡竟能忘情地唱和钟山?这些问题既属于历史也属于小说,也是刘正成在这批作品中关心的问题。诗人吉狄马加专门为刘正成历史小说集《地狱变相图》第三版做了长篇序言《缟夜炫昼》。吉狄马加分析了历史与小说的关系,“当对历史细节进行的学术考证中止的地方,则是小说艺术的想象可以运行的起点。历史小说,应该是对新的历史意义再次孕育和生成,是人类对于历史空间的另一种极有趣味和巨大价值的拓展。”

15.《小翅膀》 周晓枫  作家出版社

作为新散文运动的创作主将,在过去2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周晓枫专注于散文写作,以其独特的极具痛感的文字和对世间万物极其细腻的体察与感悟,为读者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她还在散文外寻求写作的突破。童话写作,就给她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新能量。2017年6月,《人民文学》刊登了周晓枫的首部童话作品,201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这部作品中,周晓枫讲述了一个专门为孩子们投送噩梦的精灵“小翅膀”,用自己的能力将噩梦拼成美梦,让孩子们摆脱对黑夜的恐惧,转而从中获得理解、温暖和勇气,实现自我成长的精彩故事。

16.《主角》(陈彦) 作家出版社

这部刊发于《人民文学》2017年第11期头条的长篇小说,在201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看了单行本。小说以戏剧界为题材,讲述了一代秦腔传奇人物的故事。主角围绕一代秦腔金皇后忆秦娥从11岁拜师学艺到51岁功成名就的生命历程和舞台生涯展开,并辐射一大群周边艺人,讲述了这一剧种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艺人的命运。时间跨度大,从改革开放一直写到当下,对近半个世纪的时代风云变化也有较多的着墨之处,用秦腔艺人的视角串联起了整个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小说涉及二三百号人物,他们都在自己的轮盘上争当着主角。主角是一种象征,生活中谁都是主角,谁又都是配角。或者说,普通人才是生活的真正主角。

17.《基本美》周嘉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春文学”的标签已经逐渐褪去,“80后”一代的作家,要么在文坛“消失”,要么逐渐走向文学的成熟。周嘉宁就是后者。在文学的创作路上,这位当年因“新概念”作文大赛而开始获得读者的作家,一直保持纯粹的态度,不俗的格调,写出了很多带有时代思考度的作品。小说集《基本美》涉及了不少与时代和历史相关的问题,比如“80后”一代人的迷思和对历史虚无的困扰,以及近来常被讨论的如何书写一代人经历的历史大事件的问题。周嘉宁讲了八个故事,都在诉说同一个问题:如何以回忆的方式为青春定义。展现了青年人丰富充盈的精神世界,也隐隐指涉了社会、时代的宏大命题。通过对混沌岁月的曲折探索和辩证回顾,青春叙事走向更深、更远、更开阔的天地。

18.长篇四部曲   陈仓  作家出版社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口的迁徙,很多人的家乡已经变成了故乡。作为一个作家,陈仓努力用自己的写作来弥补大都市和小山村之间的隔阂和隔膜。“致我们回不去的故乡”是“70后”作家陈仓创作之初便孜孜以求的写作主题。多年前,在推出8本“进城”系列小说集时,他就将这句话印在每本书的扉页上。多年后,他的写作关键词又多了一句:“献给接受我们的上海。”从故乡到他乡,在他乡得故乡。共计100万字的长篇文集四部,以四种文学形式,构建了离开故乡的人们是如何悬浮、安家、扎根,如何寻求灵魂的安妥,又如何以传统文明为根再造一个灵魂与肉体彼此融合的新故乡的故事。

19.《我的绝代佳人》卢一萍  花城出版社

这是一部文学性很强、具有探索性质的先锋小说。作者以虚拟的“自传”形式,写了丁小丽在上诗歌课时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卢涤,而陆涤另有所爱,为逃避那变态的爱欲,为逃避她的爱,也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情,他逃离了学校,四处流浪,生活颠沛。最终,他发现自己其实很难摆脱丁小丽施与的爱,她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作品看似一个长梦。梦中有梦,梦中有现实,亦真亦幻,亦虚亦实。这部卢一萍1999年创作的小说时隔20年后出版此书,也证明了好作品最终不会被埋藏。

20.《空饷炮》 王占黑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与许多同龄作家不同的是,90后王占黑的创作起点并不是个人的女性的内部经验,而是更广阔的街道空间和平民社会,尤其喜欢写老年人的故事。按照评论家的说法,王占黑就像本雅明笔下的游荡者,而她书写的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昨日遗民。此外,吴语方言的运用、老成的文风、不加引号的对话、白描的手法,这些都构成了王占黑的标签语法。

相关阅读

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图书” 40本候选之“非虚构类”(20部)

评论 2

  • 三虎 2018-12-23

    好难取舍!

  • fm547439 2018-12-23

    👍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