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现|石窝:荔枝古道上的历史文化重镇(中)

封面新闻 2018-12-19 11:57 46552

分司衙门遗址上的土地神位

山鸿

根据1984年版《万源县石窝乡志》和2007年版《198-2007石窝乡志》:公元502年(梁武帝天监元年):梁武帝好佛讲经,在古社坪苏家塝建盘陀寺于金线吊葫芦梁上。

这是截止目前为止,关于石窝最早的纪年和历史。

小时候听过盘陀寺的传说:庙里的和尚抢掠民女、以供奸淫,后来和尚到集市上买梳子被人发现,事情穿帮,朝廷派人一把火烧了盘陀寺。

梁武帝礼佛,在宫廷旁修建了开泰寺,并先后三次(一说四次)到开泰寺出家做了和尚,害得一班朝臣集资数万亿为他赎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单单还只是杭州,同期整个国家据说有三万三千多家寺庙,佛教之盛,可见一斑。

梁武帝之后,“三武灭佛”,说穿了是世俗世界的统治者和佛教争夺社会资源和影响力。具体到本乡盘陀寺的毁因,民间的传说不可信、也不能不信。

不过,我还是没有料到,1500多年的时光之后,盘陀寺依然存留下来了那么多的旧时遗迹:寺庙山门前的对狮、对象、水池、小桥、石碑的底座、数量庞大的无头佛像。从一些佛像颈部的凹槽可以看出,中途曾有过对佛像的维修,这从一个侧面暗合了盘陀寺曾经数次重修的传说。

盘陀寺依山而建、自下而上,占地规模当在数十亩以上。山门前荒草从中的一对石狮,特别憨厚,一眼之后忍不住坐下来和它长久对视,它的眼里所流泻出的慈悲即使是在荒草之中也不可阻挡。不远处的一对石象,特别乖,以至于我都想要心生慈怜想把它抱在怀里、安慰它所受到的委屈。一座千年以前的寺庙,在荒草中,它所承受的委屈不自觉就将露出踪迹,那具只有拳头大小的佛头在千年的风雨之后,就像一个明净的少年值得怜爱。

张登绶、张登禹兄弟故居

目前能在石窝及附近看到的唐代文物是大沙乡杜家湾的唐代石窟,石窟只有一洞,凿于路旁一石,石不算大,窟也就小,正面也就一个平方米,不过人物众多、层次分明、神态各异且栩栩如生。该石窟目前已列入县级文物并勒石予以保护。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015年3月6日-11日期间,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研究所和高校考古学、建筑学等方面的16位顶尖专家对万源市内的荔枝古道进行考察,大致明确了荔枝道在万源境内的走向。考古人员表示,荔枝道当为涪陵走宣汉,经万源、平昌到达汉中后,转至西安。“能在道路沿线找到唐代同时期的遗迹,对路线的证明会提供支撑。”据《四川新闻网》报道:“专家们在万源市大沙乡杜家湾发现一龛唐代中晚期造像,一平米大小,上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后面还有天龙八部的题材。”“可以说是此次考察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2015年之后,勾勒荔枝古道在万源境内的走向和路线时,人们习惯按如下文字表述——千年荔枝古道起自重庆涪陵,过达州,在万源境内两进两出,先后经过鹰背乡、庙垭乡名扬村、秦河乡三官场村、石窝镇番坝村、玉带乡、魏家乡、竹峪镇、虹桥乡,再出川入陕,与子午道相连接,直至西安。——此种表述对于今天的现实无疑是一种呈现、而作为一个石窝人我们必须强调:第一,万源境内荔枝古道上的鹰背(原名兴隆)、庙垭、秦河、石窝、玉带(原名赶场坝)等大部分场口在清代道光二年之前属巴州(今巴中市)长乐乡;第二,“清道光二年(1822年),石窝由巴州长乐乡拨归太平县(今万源市)辖,乡置石窝场,辖庙垭、兴隆、秦家河、河口、赶场坝、三官场、太平坎、义兴场、大沙坝、新店子、三教寺等十二个场、共十三甲、一千零九户、五千三百九十八人”。

说荔枝古道,必须尊重历史沿革。在荔枝古道上,石窝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是一个重镇,其定位不仅仅局限在今日石窝镇的番坝村,更不能将石窝和它曾经所辖的场口相提并论,这是对“文化石窝”的一种刻意矮化。

蒲家梁文笔寨入口

说番坝村,不能不说苦竹院的分司衙门和向家坟的金山水库。

清道光二年(1822年)以前,石窝场隶属于巴州长乐乡。番坝的谷嘴寨曾有农民王三才等扎营,制造刀矛,上山为王,与朝廷对抗,因而,当时在苦竹院设有分司衙门、常驻把总、“加强控制,以防民乱”。1984年版《万源县石窝乡志》是这样记载的:

“清顺治年间(1643年~1661年):石窝隶属巴州长乐乡,管理负责人叫总约,由向仕超、袁明娥分别担任,先后在苦竹院(现番坝村五组)、龚家山(现古社坪村六组)建立办事处,并设衙门。衙门前修有三个地坝,前头是二堂,后面是大堂,中间叫中庭。中庭内设有刑台,和警备室,处理民事诉讼,解决民间纠纷。”

向家坟距平昌镇龙观35华里、距石窝场40华里、距今日赶场坝25华里,民国时候,北通陕西、南由三官场、鹰背到达县,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早年,外籍人颜从山在此开店,黄清阳在此酿酒,丁明轩在此织布。(见1984年《万源县石窝乡志》)”1940年代初,当地绅士向必瑞联系本地大户向毓权、赵良海、徐光昌、赵良汉、赖龙寿修建街房17间,开店营业,建场平安场,议定场期四、七、十。

平安场开场那天,向必瑞筹资宴请赶场人达数十席。从此人客来往,一片热闹景象。据1984年《万源县石窝乡志》:“向必瑞店内一夜宿客,吃米一百二十余斤,其他栈房亦是客满。冷场天挑棉花的,挑表纸的,挑百货的,背米粮的来往络绎不绝。”

然而,“平安场不平安,由于货物增多,买卖方便。但官匪合流,贪图钱财,蹂躏群众之事,也随之而起。在相距不远的弯柏树、大树子湾、寡妇桥、龙行沟等深沟隘口“关圈”抢劫,图财害命。石窝乡警长秦树武阴谋罢(霸)妻贪财,将代(带)有百货挑子和女人的大商贩沈云,追踪打死于炎牛坡。在大柏树湾又有土匪抢劫牛贩子、百货客等。(,)从此来往行人胆怯,客商逐渐减少。虽有明令禁止抢劫,但明禁暗庇,坐地分肥,因此,平安场逐渐行人稀少,客商绝迹而萧条停场。”(据1984年《万源县石窝乡志》)。

关于平安场的衰落,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和赶场坝的兴起密切相关:几个一直想在赶场坝兴场的大户趁夜把平安坝的观音“背”到赶场坝,并对外号称说:“观音投梦平安场宜于搬到此地”云云。

1970年代,修金山水库的时候,平安场的房屋全部拆除,当时正在石窝中心校就读的我等曾到此为学校背瓦,当日去当日回,我记得我一共背回了三匹青瓦。荔枝古道与今日石窝相交的重要节点向家坟、平安场就此沉没水下。但是从三官场到番坝长达七八公里的山间密林中,无处不是荔枝古道的构成和遗迹,近期,我将再次回乡,会同本乡热心人士,专门踏考这一段古道。

石庙遗址

据悉:达州市范围内已纳入蜀道荔枝道申遗的文化遗产主要有8处:《紫芸坪植茗灵园记》岩刻、太平坎村民居群、嘉祐寺、三官场民居群、仁斋公—化米梁古道、浪洋寺摩崖造像、罗家坝遗址、开江牌坊。其中《紫芸坪植茗灵园记》岩刻、太平坎村民居群、庙垭场嘉祐寺、三官场民居群、仁斋公—化米梁古道五处和传统意义上的石窝密不可分。

如果说荔枝古道在达州,不如说荔枝古道的精华在万源;与其说荔枝古道的精华在万源,不如说历史上的石窝留下了荔枝古道上一半的文化精粹。

在此,不得不多说几句。查《万源市志》(1986-2005):在《建制沿革/各乡镇概况》部分,在涉及到石窝、河口、鹰背、庙垭、秦河、大沙、新店、玉带时,开头一句都是“清代属太平七乡”,这样的描述是错误的,最俭省也应该是“清道光二年(1822年)起,属太平七乡,乡置石窝;之前属巴州七乡”。正因为有前述错误,在写到民国时期时,该版本《万源市志》仍然只是简单指出前述各场口中新店属于五区、大沙属于七区、其余石窝、河口、鹰背、庙垭、秦河、玉带各场口属于六区这个事实,却再次忽视了“建置石窝”这个关键短语。随后,在提到各乡建乡时间时,干脆直接将石窝的建乡时间大幅后移到了“民国初期”(1914年),这样,石窝比大沙、庙垭的建乡时间(1935年)就只早了21年(实际要早113年),比河口、鹰背、新店、玉带的建乡时间(1951年)、秦河的建乡时间(1952年)也只早了37、8年(实际要早129、130年)——活生生拿去这近100年,一个历史比周边场镇要漫长许多、长期领袖周边场口的历史文化重镇被无情矮化、历史文化资源被摊薄稀释,这个是不合适的,应该要纠正过来。

有关各方应该维护历史:自1822年起,七乡就是石窝,石窝就是七乡。作为一个乡镇的历史,石窝自1822年起就已经纳入了清廷的建制。

希望石窝镇政府本着对石窝历史和住民负责的精神与万源市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勘误和正确地撰写历史。在此,作为一个石窝人,我们必须要感谢毕代扬、张俊华、李复先、冉启明四位先生和当时的石窝乡人民政府在1984年撰写刊印的《石窝乡志》中对石窝的历史沿革做了详细的记载。

据现石窝古社坪苏家塝岩间石刻: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王雅王敏父子得福建建溪茶种植于苏家塝。1109年(宋徽宗大观三年),王敏刻《紫云坪植茗灵园记》于苏家塝岩间。

前边,在说到南朝梁武帝时期金线吊葫芦梁上的盘陀寺的时候,已经提及过苏家塝这个地名。未来,在触及清顺治年间的分司衙门的时候,还将提及苏家塝这个地名。苏家塝这个地名的一再出现,有力地表明:在清道光二年置石窝乡以前,石窝及周边一带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在古社坪苏家塝一带。就包括古社坪这个地名本身也在提供着佐证:据1984年《万源县石窝乡志》第29页在介绍各村村名来源时是这样介绍的古社坪村——“古时候,曾有名望的学士,在此地建立社团活动,故得此名”。

《紫云坪植茗灵园记》原文如下:

紫云平植茗灵园记

窃以丰登胜概,垭洼号古社之平。从始开荒,昔曰大黄舍宅。时在元符二载,月应夹钟,当万卉萌芽之盛,阳和煦气已临。前代府君王雅与令男王敏,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可复一纪,仍喜灵根转增郁茂。敏思前代作如斯活计,示后世之季子、元孙,彰万代之昌荣,覆茗物而繁盛。至于大观中,求文于蓬莱释,刻石以为记。可传体而观瞻,历古今而不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也。

诗曰:

筑成小圃疑蒙顶,分得灵根自建溪。

昨夜风雷先早发,绿芽和露濯春畦。

大观三年十月念三日 王敏 记

弟 王古

兄 王俊

宋哲宗1099年——相较于梁武帝时期的公元502年,晚了597年;距今则已是918年之前。据2015年3月26日《四川日报》:“专家们认为,这处题记对于四川的茶文化而言,意义重大。虽然《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了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四川已有茶树种植,大量文献史料还记载了吴理真西汉甘露年间(前53年-前50年)在蒙山种茶,是世界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人,但几千年过去,都未能留下考古佐证,而这篇石刻,则准确记载了北宋年间万源种茶事迹。”

真是有缘:这篇题记里提到的蒙顶——1991年本人大学毕业、分配到雅安工作的时候,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名山县城西乡(今日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镇)做乡干部。蒙顶茶是我详细了解的“人间第一茶”:

公元前53年,蒙山县(今雅安市名山区)人吴理真在蒙顶山之巅的五峰之间驯化野生茶树,种下7棵茶树,开创了人工种植茶叶的历史。蒙山县也成为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到了唐代,蒙顶山茶成为贡茶(据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而后,从唐至清,岁岁入宫,年年进贡。清时,蒙顶山之巅的五峰被辟为禁地,7棵仙茶用石栏围起来,命名为“皇茶园”。而今,皇茶园遗址仍保留于蒙顶山之巅。2004年9月,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学者、茶叶专家共同签署并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确认“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

与蒙顶山茶煌煌的过往今来相较,紫云坪无疑就寒碜得不行。在苏家塝一带,今日还能看到零星的茶树,但极少成片的茶园。即使这样,《紫云平植茗灵园记》也难掩其灼灼的光华:它是万源地区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创文学作品和石刻艺术精品,是国内最早的种茶石刻之一,比中国最早的种茶石刻题记——福建裴桥石刻仅晚了51年。

2015年3月13日四川新闻网发布新闻:万源紫云坪或发现宋代茶园遗址。考古人员介绍,紫云坪种茶石刻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完好、记载种茶活动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资料。而在其附近,考古人员新发现紫云坪盘陀寺遗址,遗址前部地势平坦。结合种茶题记内容、古庙沿革以及地势等因素,专家认为寺庙前部梯田极有可能就是宋代茶园遗址。“这需要进一步勘探试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表示,文献记载四川种茶很早,而紫云屏附近的发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同时,参与考察的专家建议,紫云坪摩崖石刻(含盘陀寺遗址)应尽快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2015.3.26《四川日报》也跟进报道:《万源发现北宋种茶石刻题记专家建议纳入“国保”》:“专家认为,这处石刻无论对研究种茶史还是对荔枝道的考证,都有重要价值,建议升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加以保护。”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