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于敏:隐姓埋名28年 曾在绵阳搞科研

封面新闻 2018-12-18 12:11 48597

封面新闻记者 张想玲

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和10名“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名字异常闪亮。在改革先锋100人名单中,于敏被称为“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作为我国核物理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于敏几十年科研生涯,曾经有一部分属于四川。在位于绵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留下了他勤勉治学的身影和朴实生活的痕迹。2009年9月18日晚,于敏还曾站在四川的领奖台上,接过一个沉甸甸的奖牌,成为建国以来四川省最具影响力劳模。

绝密使命

曾在科研攻坚期背《出师表》

核武器,国之重器。当时国际上真正意义的战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氢弹。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

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氢弹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核大国对技术绝对保密,我国科研人员重担千斤。

一次核试验前的讨论会上,压力、紧张充斥着整个屋子。这时,只听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敏和陈能宽两位科学家忽然你一句我一句地将诸葛亮《出师表》背诵到底。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所有人真切体会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突破氢弹后,于敏带领团队乘胜又干成几件事——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为我国核武器发展战略和国防高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今天看来,件件意义深远。

结缘四川

曾和邓稼先在绵阳工作、生活

于敏曾在四川从事科研多年。如今在四川,还保留着他当年工作生活的痕迹,绵阳梓潼的“两弹城”就复原了当初于敏等科学家工作、生活的场景。

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曾是中国“两弹”(原子弹和导弹)研制基地。它位于绵阳市梓潼县城西郊,占地数平方公里。包括于敏、王淦昌、邓稼先在内的16位院士曾在这里工作、生活十余年,保存完好的167栋红砖房见证了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史。“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工作室,邓稼先和其他科学家的旧居如今都还矗立着……

据报道,“两弹城”里,由防空洞改建的三防教育馆、由模型楼改建的中国两弹历程馆已于2013年9月对外开放。如今,游客到这里可以重温以于敏为代表的昔日国防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场景。

风高范远

被评为四川省最具影响力劳模

德才兼备者,望众。钱三强说:“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大家争论时,邓稼先说:“我相信老于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说这是集体的功劳。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于敏为人低调踏实。堂弟于确曾向媒体回忆,1960年伯父于振霄病故时,于敏回家为父亲送终。此后长达44年的时间里,他在家里就没见过堂哥的踪影。令于确感慨的是,虽然年年不能见到堂哥的面,但月月都会收到堂哥寄来的钱,26年坚持不断。于确是用堂哥寄来的钱缴纳学杂费,步入了学校的大门。有一次,已经过了十四五号了,汇款单还没寄来,于确的父亲有点着急了。整整过了一周后,汇款单才邮到。后来家里人才知道,那次于敏的工资被人偷了,只得东拼西借,把钱凑足给家里邮寄过来。

这位曾在四川工作多年,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2009年9月收获了来自四川人民的礼物。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的“四川省最具影响力劳模”评选活动,是我省庆祝共和国60周年华诞的一项重要活动,主要表彰在建设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的人物,他们堪称“劳模中的劳模”。该活动历时3个月,共有220多万人(次)参与了投票。最终,于敏接过了这样一个沉甸甸的奖牌——四川省最具影响力劳模。

评论 1

  • 猛老大的爷 2018-12-18

    😀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