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蜀地文艺|著名编剧导演金乃凡③半个世纪前一篇剧本稿费多少? 他赚了7块

封面新闻 2018-12-18 17:02 21466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摄像 关天舜

金乃凡爱“收藏”,家里珍藏着他的各种资料,“战旗文艺工作团”的录取通知书、慰问信、考核成绩单、五好文工团员喜报……其中,一本1966年的《四川文学》杂志,对他意义重大。52年的时光,杂志内页早已泛黄。轻轻翻开,署名金乃凡的数来宝《学王杰》映入眼帘,“这是我的第一个作品。”

说到这儿,金乃凡的思绪再次回到在话剧团跑龙套的年代。

金乃凡的集体照。身后那间瓦房,是巴金家的老宅。

“我的那些同班同学,都是高干子弟,西军电的、哈军工的、上海交大的、川外的,全都是一些名牌大学,当时我都很羡慕他们。”再加上在话剧团这几年,金乃凡的眼界开阔了,“我一下子就顿悟了,茅塞顿开。一定要努力学习、看书。”于是,他把“开卷有益”“手不释卷”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不断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努力地丰富、沉淀自己的学识和素养。

读了大量书籍,有了知识储备的金乃凡,脑子里还有根弦:他对韵律的东西异常敏感,尤为喜欢古典诗词。有次金乃凡从一块烂得不成样子的报纸上看到陆游的诗,“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他赶紧捡回去夹到书里,“我很喜欢古典诗词,很喜欢,这根神经特别敏感。这种东西我一看,一下就能触动我的那种感觉。”

金乃凡现在住的地方,曾是战旗文工团话剧团的院子。“当时就是在这个院子,我记得前面还有个葡萄架,团里动员大家写好人好事。我心里想了一下,这个天赋就出来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数来宝《学王杰》写完之后深受肯定,“写了以后,组织上马上拿去投稿。嘿,《四川文学》首篇刊登发表。”

金乃凡的第一部作品数来宝《学王杰》

和这本杂志一起收藏起来的,还有当年杂志社写给金乃凡的用稿说明及稿费收据。“1965年,我们到北京演出《边哨风云》,我们的管理员拿着给剧组的生活费到北京,还给我带了7块钱的稿费,《四川文学》给的稿费。当时所有老同志都说:小金你行啊你!哈哈哈。”

《学王杰》之后,金乃凡的创作天分正式被挖掘出来。“1970年成昆线通车,话剧团派人去体验生活。”那个年代,编剧创作非常认真,必须要深入一线采访、体验生活。“当时创作组派了另一个人,比我大几岁,团里派他去采访。那时候路也不好,采访对象全部在深山老林,很辛苦。他提出‘小金这个人好写还聪明,我带上他’,我也很高兴,就跟着他跑完成昆线跑湘渝线。”

几个月的采访、体验,金乃凡他们获得了大量素材,“回来之后,讨论怎么处理素材上,我们俩产生了分歧,我心里对他暗暗不服,觉得他提的点子也一般嘛。而且他就比我大两岁,也是演员出来的。我也写了一个大戏《钢铁大道》。”所以俩人讨论好故事结构之后,一人分写三场戏。“我拿到之后很兴奋,一直写写写,写写写。我写完拿给他时,他还没写完。”

金乃凡

金乃凡记得,审稿那天正是晚上,“他旁边有个小台灯。”也是这次审稿,金乃凡上了一堂“生动的批改作业课”。“就看他拿起红笔,叉叉,叉叉。我站在他旁边,手心全是汗,脑袋上也是汗。我写的那三场,差不多有五分之四,全是叉。当时我站在他旁边,心里恨不得‘杀’了他,你不能不教而诛啊!我这每个字儿都是用心写出来的。”

“后来我一想,算了吧,《钢铁大道》就交给他了,我再写别的。” 说到这儿,金乃凡喝了口茶,“这里我要做个小结,总结一下:等到我后来真正的搞创作,在创作上启蒙了,那个时候才认识到,他当时批的每一个字都是对的,是我在创作上的第一个老师。”

【下期预告】

从此,金乃凡“自立门户”,用了半个月时间创作了独幕话剧《钟号齐鸣》。一个小时的戏大受欢迎,还差点被拍成电影。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