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刘万成:非常情爱的诗意抵达——品味冉杰的《流动的秋天》

封面新闻 2018-12-11 14:38 34658

刘万成/文

川中诗人冉杰,年少崭露头角,成年游历八方,先有文集《纸船》和《灵魂的色泽》问世,又一部《流动的秋天》于2018年初夏出版发行。

名家题写书名,装帧印制精美,悉心品味书中佳作,一股自强不息、不事揜著、百折不挠、勇立潮头的生命朝气,如和煦春风,扑面而来。

然而陕南与成都,毕竟远隔万水千山,有幸品味既有“香草美人”般浪漫情趣,又有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文精品,窗外已是雪花飞舞。

数日徘徊于《流动的秋天》,想得最多的除了《离骚》外,便是诗经里的周南和召南十五首。诗经两南十五诗,篇篇不离恋爱、婚姻、家庭及其人的不同生活情状,曾被视作诗经的总纲。

其实,跟整部诗经一样,两南诗歌并非儒家经典,而是经过文人反复加工之后,能够反映和承载儒家“仁爱”核心思想的两南民歌。

冉杰《流动的秋天》以“情爱”诗作开篇,兼收少量散文,整体编排颇具两南之妙。诗人彻底摆脱了小市民的羞怯心理,将人体美学意义和情爱湿地化作“生命行走过程”中“浪漫而痛苦”的优美诗行,从而颠覆了两南“民歌造境,臻于巅峰”的套路。

移情言志,亲情乡愁,羁旅生涯,人生感悟,世道沧桑,无不囊括其中。书中不少诗作貌似吟风弄月,“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实则抱着“永恒的迷恋爱情,对待世界”的创作动机,融审美创造与尊重人性、猎获灵魂、回归本真于一炉,虚实交错,意象叠加,孜孜以求美好人生理想的诗意抵达。

《孟子》里说“食色性也”,民生与康乐,无非“食色”二字。冉杰致力于深刻揭示人性本质,非常夸张的情爱书写,不仅显得忠贞洒脱,而且坦荡豁达。

如果爱了/又何苦在落叶秋尽的时候/埋怨寒冬的临近/如果不爱/又何苦在叶落秋尽的时候/凝望那一轮上弦月的真诚/爱与不爱之间,终有季节的更替/……把爱作为生生死死的约定/不如把青春的船帆交给大海”。一首《叶落秋尽》,言尽人间爱情的真谛。

而《今夜,我们和文字做一场游戏》《夜色,从身上滑落》《爱与做》《我的青春》《我愿是你的一支画笔》《用花的钥匙抛出诱饵》《我的情人》等诗作,则跨越不同学科的理论边界,凭借通感与心觉,直指人体美学价值,生动描绘“灵魂的色泽”,精心构筑了一个充满诗意,可供诗人“品茗吟诗”的爱的天堂。

标新立异,不落俗套,主题不同,风格各异,这是冉杰诗作的过人之处。背负爱的行囊,跟随诗人冉杰“浪行天下”而“回归记忆”。

但见甜酸苦辣中,泪水流成河,“我怎不期待第八次的芳菲”(《不再错过》)。尽管在“阳光轻轻滑过,留下了黑白界线/无论平静还是澎湃/读诵历史的时候都是心潮起伏”(《历史的大海》)的流浪漂泊中,一次次“无缘三月的花期,只能等待/四月海棠的芳菲”(《错过》),但诗里汩汩流淌的并非悲怆与苦闷的心绪,而是一位游子终归难以割舍的乡土乡情。

诗人《不必忘却》《雷音铺,请哺育我的母亲》《清明祭母》《疼痛,一个苦难的魂》《密码》《凋谢》《童心,在那片竹林》《八月,在屋之外》《月落之时》等诗章,深情回味亲情、爱情,并给予“5·12汶川地震”中的受灾民众以深切的同情。

第四辑“远山月影”中的散文诗和散文,则在热情关注身处社会底层的母亲、爸爸、矿工等生活艰辛的同时,热情讴歌了众多楷树般坚韧成长为“让人瞻仰的古体姿态”的生命美丽。

如果说“春来寻梦”爱得浪漫,那么此后各章则爱得深沉。深沉与浪漫创作手法的多变,使《流动的秋天》血肉丰满,颇有大家诗文气象。

一个“情”字,人间冷暖,既是永恒主题,而又复杂多变,这是冉杰另辟蹊径感悟奇妙世界万千物象的交集,也是他饱经风霜后对世道人生的彻悟。

因此,冉杰笔下的诗意,几乎“没有一个人和一件事物显得平凡而无味”。走笔至此,忽然想起冉杰的一首《影子》:“脚步/切断秒针的沉思/目光中飘来/一片冷清的树叶/有时影子是主人/有时影子是仆人/没有障碍物/他独自去寻找自己的归宿”。

冉杰曾在《三岔湖的月》里说,这首小诗写于学生时代,想起它就会想起儿时天真无忧的时光。

其实,对于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拍击缪斯”初衷不改的冉杰而言,其文集里诸多意象所构成的风情万种,又何尝不是他梦寐以求的“风骚”理想的极好象征?

冉杰是一位非常有趣的诗人。一路行走在《流动的秋天》里,自始至终都有一股燃烧生命般的火热诗情,让人感到新奇、亲切和温暖。

人说“啃书本不能当饭吃”,我说能当饭吃的美味佳肴才是精神食粮。静下心来,与诗相伴,即使大雪纷飞,也能安逸地过冬。

【作者简介】

刘万成,笔名止若,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业余在4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著有《虹麓漫笔》《一蓑烟雨》等文集。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