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40多名诗人、学者寒冬中走进遂宁 集体研讨胡亮诗学

封面新闻 2018-12-08 20:49 39012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报道

寒冬的蜀中遂宁,因一场诗学研讨会,让人感到的是文学的春意之暖。12月8日,由《草堂》诗刊、四川宋瓷博物馆、遂宁市作协主办的“川渝作家及《草堂》诗刊走进四川宋瓷博物馆采风活动暨胡亮诗学研讨会”,在遂宁举行。

梁平、曹纪祖、柏桦、熊焱、哑石、邓翔、蒲小林、尚仲敏、蒋蓝、阳飏、凸凹、李永才、喻言、陶春、熊游坤、王国平、胡马、吴小虫等川渝诗人作家,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沈奇,中科院研究员、川大教授刘福春、西南大学副教授余祖政,北京大学博士后杨碧薇,西南交大教授林克,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学东,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丁瑞根、川师大教授刘朝谦、川大副教授石羽佳、周东升、庞惊涛、刘孟箬等以及从北京等地赶来的文学评论家,《窥豹录》责编、原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黄小初,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于奎潮(即诗人马铃薯兄弟)等远道而来的资深出版人,一共40多位诗歌界人士,参加了此次活动。

胡亮在聆听

在胡亮诗学研讨会上,杨碧薇、柏桦、梁平、曹纪祖、尚仲敏、余祖政、丁瑞根、阳飏、邓翔、喻言、熊焱、蒋蓝等陆续发言。胡亮的“随笔式文论”、感性批评,个性强烈的文体风格, 被大家一致认同、赞许。

柏桦在发言

诗人、教授柏桦在分析时提到,现在普遍流行的较为僵化的诗歌批评文风,跟从西方学来的论文式学术规范有关。而胡亮的文论写作,破规则式的诗意文学批评,“属于‘娱思’型写作,也就是宇文所安‘愉悦型’写作,让人愿意读,爱读。”

在梁平看来,“胡亮在他的文学批评取得成就,并不是偶然的。”曾担任《星星》诗刊主编,现任《草堂》诗刊主编的诗人梁平,首先精准指出,胡亮的诗歌批评,“在场”。“胡亮不在中国文化中心的首都,甚至也不在省会城市,但他的诗歌批评却一直‘在场’。正因为这种对中国诗歌现场的把握,才有他有了跟很多人不一一个样的诗歌批评。”梁平还提到,胡亮的每篇文章都不长,“如果拿到学院派,每一篇很可能都算不上成果,也不太符合学术规范。但我认为,他的文学批评,写得非常有意思,比很多那些彼此之间长得很像的大块八股式批评文章,来得有力,来得有效果。他对中国诗坛的把握,是具有精准的高效的学术价值。同时在文体风格上,给我们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像胡亮这样的诗歌批评这样的文学实践 ,我真心认为,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地、好好地体会。”

尚仲敏在发言

《琉璃脆》《虚掩》《窥豹录》,这些诗论文集名字,引发诗人尚仲敏的格外注意,“这些书名,简直不像文论集,而更像一部侦探小说。”尚仲敏也将胡亮的诗歌批评,与学院派的批评进行了对比,“文学批评的大本营是在学院内。但学院派的不少诗歌批评文章,都不如胡亮的诗歌批评让人印象深刻。他写得很犀利、很聪明,甚至顽皮,很有见识很有趣。”尚仲敏也提到,胡亮表现出宽阔的眼界和胸怀,“他的批评非常公正、宽阔、客观。他有一颗高贵的心。不是说跟谁关系好,就给谁写批评。他很爱惜自己的羽毛,坚持从文本出发,不留情面。”

熊焱在发言

很多诗歌评论过于理论化,可读性较欠缺。学哲学出身的诗人熊焱,读到胡亮诗评感到“耳目一新。可以看得出,他是认真地阅读和琢磨了所研究的每一个诗人的作品后进行的真诚的评析。比起僵硬的、生搬硬套理论的诗歌评论,胡亮这种有个性有温度的写作,在当下诗歌评论家中很罕见。”

蒋蓝在发言

蒋蓝特别注意到胡亮在《琉璃脆》书中展示的“断片式写作”,“ 这是源于古希腊的文体,是最能表现思想的文体。”同时,蒋蓝还援引了西蜀文化大家杨雄,来解释为何蜀中会出现像胡亮这种将很多知识打通、文思灵动的特别人才。蒋蓝认为,胡亮的诗歌评论,“动用了哲学思考运用到他的诗歌批评。他诗评的通道 达到了人文哲思,从诗学评论走向文化随笔的大河景观。”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