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大讲堂】郦波:义重锦官城——杜甫与成都 儒家与华夏

封面新闻 2018-11-23 16:23 62988

郦波(陈羽啸摄影)

编者按

大江东逝水,万古竞风流,巴蜀多骄子,一脉耀千秋。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川省于2017年开始组织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已推选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人大讲堂”公益活动是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品牌重点活动之一。“名人大讲堂”每月设置一位四川历史名人“主题月”,邀请2至3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于周一晚固定在四川省图书馆星光大厅开讲。

11月为杜甫月,11月19日晚,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四川省图书馆协办的“名人大讲堂”公益活动,迎来第二期开讲嘉宾——著名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开启了一场名为《义重锦官城——杜甫与成都儒家与华夏》的人文讲座。郦波从三首杜甫诗歌入手,剖析了杜甫在一千多年前的内心世界,从音韵训诂的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观众带来锦官城里“不一样”的杜甫。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根据讲座录音整理,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郦波(陈羽啸摄影)

《春夜喜雨》休养生息

四川的朋友们,网上观看直播的网友朋友们,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能够来这儿和大家做交流,我特别兴奋,为什么呢?主办方非常聪明,很少有讲座会放在星期一晚上。这个时代有一种焦虑症,叫“周一焦虑症”,周五则是“狂欢症”。周一特别焦虑,漫长的一周怎么渡过?在这个晚上,我们进行一次思想碰撞,共度一次文化之旅,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周一,也因此会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周。为此,来的路上我很兴奋,事实上我已经做过不下千场讲座了,但很少像今晚这么兴奋,所以刚才我口占一绝:

《入蜀怀蜀中诸先贤》

自古英豪皆入蜀,夔门一出便成龙。

侧身华夏常怀汝,霁月光风铸鼎钟。

这也表达了我此刻的心情,头两句是俗语,非常有名。古人说“自古文人皆入蜀”,我想想不够,不光是杜甫、黄庭坚、陆游,还有诸葛亮、刘备、李冰父子,也不是四川人,所以应该是“自古英豪皆入蜀”。另一俗语是“一出夔门便成龙”,四川很多人一旦出了夔门,那就不得了。李白、苏轼、朱德、陈毅、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都是四川人。

很多事情其实是冥冥中注定了的,这一次我来成都讲杜甫,前段时间正好行走在湘潭、耒阳、岳阳、重庆,这次又从重庆来成都,完全是杜甫晚年反过来的路线。我小时候住在山东,八岁时搬到兖州,住在兖州东门边,而李白与杜甫最后的人生分别就在兖州东门城下,所以我觉得到这里来讲杜甫,真的是冥冥中注定的事情。

说实话,我相信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并不是很喜欢杜甫,而是喜欢李白,我也是这样,但人过中年之后越发喜欢杜甫,这其中应该有一种深刻的人生规律。人生路漫漫,没法全展开,这里,我讲杜甫的三首诗,期待从微观角度,从三首个案分析走入杜甫的内心,走入那个时代,走入华夏文明的深处,当然也走入杜甫与成都的缘分。

第一首诗,看“义重锦官城”的讲座题目就知道,毫无疑问是在成都写的,讲到这首诗我非常感慨,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其实是面临诗歌发展史的历史转折点。在这一年,号称“诗佛”的王维死了,第二年号称“诗仙”的李白死了,如果“诗圣”杜甫这时没有作为的话,对于唐诗来讲几乎是灭顶之灾。幸好,杜甫写了这首具有救赎意义的诗,虽然这首诗看上去不起眼,但我觉得太重要了,即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在成都草堂写下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有一个细节,刚才有朋友在跟着读到“野径云俱黑”的时候,他很用力地念了一下,我知道他要提醒我读“野径云俱黑he(四声)  ”。但按古音的话,这个地方要读he (入声),不过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语言土壤,就宽泛一些。要真正按古音读,这首诗有大量入声字,八句里只有两句读音不变,其他全都要变,这叫音韵学。曾国藩曾经有个著名的“八本堂”之论,说“治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但后来北方语系南下,大家都学普通话,所以我主张对孩子们要宽泛一点,不过也要尽量知道,古诗词是尤其要讲音韵的。川大有一位李佳杰同学,特别好,当年参加“中华好诗词”,我特别欣赏他,我一点都不掩饰对他单独的欣赏之意。四川话是西南官话,其实分不出入声字,他每个入声字都读得出,非常好。反观我们现在没有大师,就是因为没有产生大师的土壤,文化断层断得太深了。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在什么地方?从训诂学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联最重要的是哪字?“知”,“当”,“乃”?其实是“节”,这也是个入声字。为什么我们现在讲气候这个词,气候是从节气来,中国人很聪明,知道要细分,《说文解字》说:“节,竹约也”,这是从竹子里头获得仿生学经验,有“节”方能直而高。然后一年分了24节气,这叫气。候呢?一节气有三候,每五天为一候,一年又分为72候,所以真正的好雨知时节,最好的雨是什么节气?立春之后是雨水,雨水之后才是惊蛰,没有雨水的话,生命都不会惊动。这个雨水的节气是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万物萌动。一候獭祭鱼,在这首诗里你不要小看,如果忽视到后面就容易忽略了。二候鸿雁来,三候万物萌动,说的是生机,华夏文明其实最注重的是生命,是生机。

浣花溪上的渔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就是应乎节令而来的,这是好雨,内在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杜甫的理想是什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个君指的只是君王吗,他说到尧舜的境界,再往上三皇五帝,合乎天人合一之道,这是最高境界。然后是随风潜入夜,你说这雨好吧,白天不下,不扰人工作,晚上大家睡了,它才开始下,又不惊扰你,所以用潜入夜,特别好。

润物细无声,这个润物的雨太关键了,最关键的放在最后说,我现在不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第二联说的是他听到的,随风潜入夜,而且潜入也说明万籁俱寂,这时杜甫内心极其沉静,如果没有静到极处,他是没有办法听到细雨潜入夜的,说明他的心灵和大自然已经融入一体,这个状态特别好。

然后第三联是杜甫出来看到的,野径云俱黑,晚上很黑,天地浑沌一片,但江船火独明,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场景,暗夜里,有一盏灯光,那个光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王阳明的学生徐樾不明白心学精要,请教老师。

江船之上,王阳明指着蜡烛问:“这是什么?”学生答:“这是光,”

王阳明又指着船舱的空白处问:“这里呢?”徐樾说:“这也是光。”

王阳明又指着船舱外光亮处问:“这里呢?”徐樾说:“这也是光。”

阳明先生点头说:“光,不只在烛上!”学生顿悟。

王阳明临终的时候,辞官归乡,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可离乡还有数十里水路,阳明先生却撑不住了。他早上起来穿得干干净净,说我要走了。学生流着泪问老师还有什么遗憾?阳明先生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就是光,暗夜里的光亮!

当然,老杜这里的光还不止于如此。江船火独明,说明什么?种地的人睡觉了,可是捕鱼的人呢,这可是最好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一候獭祭鱼”,因为“细雨鱼儿出”啊!杜甫观察得多么细致,他就是在草堂的水槛观察到“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下细雨的时候,鱼儿要到水面去,这是捕鱼的最好的时候。农人休息了,渔人正在打鱼。看到远处浣花溪上一点渔火,老杜此刻心中是什么感觉?这就是第四联了,老杜想到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个“看”在二四六的位置上,大多读平声,“湿”反倒是一个入声字。花重锦官城,很多人都觉得重这个字用得太重了,这个花怎么是重的呢?一般都觉得花是轻的啊。

花重锦官城,有典故吗?好像没有,从头到尾就没有,锦官城就是成都嘛,那为什么不叫花重成都城,可不可以?当时已经叫成都了嘛。不可以!老杜很细致,因为锦官城不是成都,大家说不会吧,郦老师你不要说瞎话,我们四川人都知道成都是锦官城。其实不全是。锦官城就是成都的少城。老成都分大城和少城。《文选·左思<蜀都赋>》:“亚以少城,接於其西。”刘逵注:“少城,小城也,在大城西,市在其中也。”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之四:“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少城,就在城西,在浣花溪和大城之间,杜甫说花重锦官城,这个区域位置把握得很准。当然,后来锦官城渐渐可以代指整个成都。

老杜在成都有四喜

那么,花重锦官城的“锦”呢?有个成语叫“锦上添花”,大家有没有想过锦上为什么要添花呢?从训诂学的角度看,锦,“襄邑织文”,邑疑为色,添色绣图的意思,所以从金字旁,是重色,很突出的颜色,绣图案,什么图案最适合绣在锦上呢?花!论颜色的丰富性,那自然没有比花更能体现的了,所以除了锦上添花还有鲜花着锦,还有花团锦簇。古人认为花团锦簇,就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所以花重锦官城其实写的是什么呢?对生命的一种期待,对生机的一种期待,杜甫为什么在一首《春夜喜雨》里对生机如此之期待呢?

因为是喜雨,很多人觉得这首诗最重要的字是“喜”,大家看这里头有几层喜?这里头其实有四喜,哪四喜?

其一,时节之喜。夜是春夜,节气是雨水,所谓春雨贵如油,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开篇说好雨知时节,这是议论开篇,已点明时节之喜。

其二,天下之喜。杜甫为什么到成都来?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为躲避战乱,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但偏逢天下大旱,关辅饥馑。这一年特别关键,因为这场大旱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杜甫和李白。杜甫在华州、秦州待不下去了,只有拖家带口入川;而因为这场大旱,皇帝下诏书赦免天下,李白被流放到夜郎,走到四川就被大赦了,所以李白当时在夔门高兴得“朝辞白帝彩云间”。

而这时,杜甫身在成都,天下还是饥旱不断,一场春雨下来,你想想他会是什么心情。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恨不得全天下都下雨,然后老百姓就有好收成了。但是他的感怀往往是由己及人,他的欢乐也是从自己身边开始的,就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从孩子们抱我的茅草开始的。

其三,草堂之喜。杜甫是759年末才入川,一开始住在寺庙里。古人经常流落,到哪里没地方住就住寺庙,苏东坡刚开始到黄州,也是寄住在寺庙里,后来在城东申请了一片荒地,高兴坏了,名字改成苏东坡,如果是在城西就叫苏西坡了。

杜甫也没有办法,他一直在寺庙里面也不行,所以后来建了一个草堂,对杜甫来讲,这个草堂可谓是生命中灵魂的重要归属。

杜甫是怎么建的草堂呢?冯至先生当年以为是成都尹裴冕帮他的,但今天来看,其实是众筹。杜甫是一位众筹大诗人!杜甫为什么到四川来呢,当时他的好朋友高适在做彭州刺史,蜀中还有他的表弟和很多好友。他主动给萧实说,你给我一百棵桃花树吧;又主动跟韦续说,给我几十棵竹子吧……结果众筹把草堂建起来了,才住进去就是一场春雨,他很高兴。前面都是流离失所,惨到这个地步,这时候草堂建起来了,还可以遥望锦官城,而且还有一个邻居叫黄四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苏东坡喜欢杜甫,经常抄他这首诗。但也可以说“千朵万朵压枝低”用了拗句,格律不完美。《江畔独步寻花》组诗共七首,前面写找人喝酒不得,恼花恼春,后来遇见“桃花一簇开无主”,然后又走到黄四娘家,“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这个状态很可爱,为什么呢?因为第四喜要来了。

其四,挚友之喜。期待严武到来。严武,唐朝中期大臣,虽是武夫,也能写诗。杜甫在成都住了三年零九个月,与严武关系密切。严武常带着仆从和酒肉来看望杜甫,杜甫写道:“竹里行厨洗玉盘,花间立马簇金鞍。”

杜甫和严武的朋友圈

严武比杜甫小14岁,但严武居然叫杜甫“杜二”,我们现在觉得对别人很不尊敬,很二吗?不是,因为杜甫排行第二。严武很照顾杜甫,让他在蜀休养生息,得到生命中的喘息。

在严武之前,杜甫应该得到了高适的照拂。当年高适、李白、杜甫,梁园聚会。李白就因为梁园会,作《梁园吟》,收获了人生最后一次婚姻与爱情。所以,你想想,杜甫、高适见证了李白最后一次爱情,那是很铁的关系。人家是文人,要是武将的话,早就梁园三结义了。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就是杜甫写下《春夜喜雨》之后,严武来做成都尹,他和杜甫的关系更不得了。比如他做了一段时间又回朝廷去监修二帝陵,严武一走,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失去靠山,就赶快跑到梓州去了。后来吐蕃入侵,高适治蜀不能,严武重回成都,任成都尹与剑南东川节度使,杜甫才又回转成都,所以杜甫在川八九年,在成都总共待了三年零九个月,都是与严武相始终的。

为什么公元765年(唐代永泰元年)杜甫最后离开成都了呢?因为就在这一年,严武死了,高适也死了。尤其是严武最关键,杜甫特别欣赏严武,因为严武的性格特别像杜甫的二叔杜并。杜甫的爹叫杜闲,爷爷叫杜审言,他们是巩县人,曾祖父做过巩县县令。杜审言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才气纵横,目中无人,性情豪放,口无遮拦,经常说王羲之幸亏死得早,要是活在当下早就被我气死了。后来杜审言得罪人,被贬官,当时带着杜并去了,杜并当时13岁,跟着杜审言到了江西吉安。但杜审言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到那儿就得罪人,做司户参军,得罪了吉安司户,顶头上司郭若讷很讨厌他,就找司马周季重害他,诬告杜审言,定了死罪。杜并只知道老爹是周季重构陷的,就怀揣一把匕首,天天在周季重家周围转。有一天,杜并等周季重宴请宾客时,就扮小厮进去,摸到周身边行刺,旁边的兵士冲上来,乱刀砍死了杜并。周季重也重伤不愈,奄奄一息,临死前,他说了一句非常懊悔的话:“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

这个不得了。当时的大文豪苏颋为杜并题写了墓志铭,全社会都传遍了,杜甫很骄傲,说我竟有这样的叔叔!无独有偶,严武竟也是这样的人。

严武的父亲叫严挺之,中书侍郎,后来纳了小妾,专宠,就害他的正妻,也就是严武的妈妈。严武才八岁,看妈妈天天以泪洗面,一问是小妾所害,就怀揣一把锥子,等小妾睡觉的时候,一锥子就把小妾给扎死了。后来家人为平息事端对严挺之说严武“戏杀之”,说小孩子不懂事,一不小心戳死的。但八岁的严武却直面他爹说,“安有国之大臣,宠妾而薄妻乎?”我早就预谋已久要杀她,不是什么“戏杀之”。严挺之愣了半天,说了句“真吾儿也”。意思是好样的,爹看好你啊。严武和杜并很像,敢作敢当,所以杜甫很喜欢严武。再加上杜甫和严武,如果从当时的唐代政治关系论,像从与杜审言关系很好的苏颋、张说,到张说器重提拔的张九龄、房琯,再到张九龄器重提拔的严挺之,再到房琯器重提拔的严武,再到杜甫为房琯直言而丢官,再到这些人共同的政敌,也就是口蜜腹剑的大奸臣李林甫,我们就知道他们其实是一个朋友圈的,就会知道成都与严武,对于杜甫来说,意义有多么重大了。当然要彻底搞清楚这种意义,要明了写《春夜喜雨》时生活的之于杜甫的意义,还要看他人生首尾的两首诗。首先就是排在杜工部集第一首的千古名篇《望岳》。

《杜工部集》第一篇

我们没有时间去放眼杜甫的整个生命历程,把他所有的1400多首诗解构完,但从数量上看,杜甫的主要创作是在四川,加起来共有885首,占他作品的总量60%,全是在四川写的。如果要看杜甫的一生,两首诗,一头一尾,加《春夜喜雨》一中间,杜甫一生就看明白了。杜甫其实有三首《望岳》,分别望泰山、华山、衡山,但大家都只知道望泰山。岱宗夫如何?上来就是用散文式的疑问句开篇,齐鲁青未了,在齐鲁大地上去看,走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泰山的影子,说明高。我小时候到泰安,晚上就问我爸,今天晚上好奇怪啊?我爸说怎么奇怪呢?我说只有这个地方有星星,其他地方都没有。我爸笑着说,傻孩子,那是泰山顶上的灯。所以我从小就觉得泰山很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里虽然是在写景,但细想能把泰山定为区分阴阳的法则,这可谓写到极致了。写景之后,他要回到自己的人生了,“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人已在景中。最后就是千古名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时候24岁,虽然参加科举失败,但他无所谓,青春昂扬,会当凌绝顶。所以他很喜欢李白,侠客心,杜甫当年也有这种侠客心。读这首诗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阴阳割昏晓”,还有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中有没有典故?感觉没有,其实有。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实际指人的眼界与志趣,用最后的格局与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回头看那个岱宗夫如何的夫,也很有讲究。虽然这里是发语词,但字源上都来自于“夫,大人”之意。说大丈夫,什么叫大丈夫?是行过冠礼,也就是成人礼之后的人。冠礼之后,取字曰号。中国人现在大多数多有名而无字,古人是有一个名字系统的,讲家国天下,求内心操守。现在十八岁成人礼,可最新的脑神经科学研究,认为20岁一个人前脑才完全成熟。可见古人的成人礼冠礼更科学。孩子们为什么容易冲动,父母们却不易冲动,因为成年了。你看蹦极的都是年轻人,过山车都是年轻人坐。所以人生细想想都很悲哀,年轻的时候使不完的劲,但是没钱,没资源,没理性精神;等到功成名就了,又没精力,没身体,没有激情了,这真是悲哀。儒家就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岱宗夫如何,只是泰山的景色吗?后来另外两首《望岳》,为什么不传于世?因为这首诗对杜甫来说,是人生的根基,是确立了儒家终极信仰的标杆。律诗最高峰,没有超过杜甫的,所以杜甫是诗圣,这是他的天赋,像他的散文笔法运于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议论开篇,岱宗夫如何?这是疑问开篇。像“丞相祠堂何处寻?”也是这样。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他晚年最重要的一首作品《登岳阳楼》。

“润”的文化与智慧

每读杜甫的《佳人》,读到“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我就很感慨,很惋惜,就不由自主地想改成“在川泉水清,出川泉水浊”,老杜晚年要是不离开四川,晚景大概就不会那么凄凉。

晚年的杜甫出夔州,下巴陵,本来想回河南,战乱回不去,反被逼的要溯湘江而上,最后到耒阳病死,在江面上十天没有吃,饥寒交迫,那么伟大的诗圣就病死在孤舟之上,实在令人扼腕叹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登岳阳楼》。

要说杜甫的水平,绕不开《登岳阳楼》。当年李白年轻时,仗剑出川,登上黄鹤楼,感慨万千,一看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没有写,下来之后还是写了一首《鹦鹉洲》,写完之后公认是东施效颦,李白自己也觉得写得不怎么样。杜甫登上岳阳楼时也一样,前有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老杜提笔就写了,不仅超越了孟浩然,而且后世公认杜甫这首五律气压百代,雄跨古今: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仇兆鳌说首联杜甫很高兴,终于来了岳阳楼。很多人以为这样说不对,杜甫到这时惨的是一塌糊涂,流离失所,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亲朋无依,杜甫这时候有肺病,很重,咳血,一个耳朵聋了,一个胳膊已经残废了,再过一年多就要凄惨离世了,怎么会是高兴呢?但我个人认为,二者皆非也!既不是好像很兴奋一直计划到岳阳楼旅游,也不是充满悲惨的自怨自艾的色彩,你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其中透着一种巨大的平静。

第二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萧涤非先生说,是洞庭湖分开了吴楚之地,还加了括弧注明说“大致如此”,后来社科院的文学史都用这种说法。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坼”字,是大地裂开的意思,所以大旱叫天旱地坼,大地裂开像大沟一样,触目惊心,所以这个裂开就是分开。可是从训诂的角度看,这个“坼”字,也可以是出征之前的占卜,《周礼》有“征坼”,占卜的人要看甲骨上的裂纹决定是否举行“义战”。“坼”,是一个神秘的预言,可以揭示宇宙奥秘,这个吴楚怎么看都不像洞庭湖分开的吴地和楚地。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去,长江顺着三峡到岳阳,形成大洞庭湖,岳阳楼就在岳阳西边,刚好在洞庭湖的湖口,其实洞庭湖身后就是长江割开了整个东南区域,和中原、西南、西北割开了整个东南区域,所以这个吴楚这片地方可不可以是通称?可以。南京就叫吴头楚尾,古称金陵,就是因为楚威王设金陵邑。而岳阳古称巴陵、巴郡,三国时就属于东吴。至于岳阳楼,当地传说是周瑜所建,我去查地方志,发现应该是鲁肃建立的水师阅军楼。所以“吴楚东南坼”,其实是春秋的楚国和三国的吴国。但为什么不写楚吴东南坼?应该春秋在前,三国在后啊?很简单,因为楚吴是平仄不合,吴楚才合律诗的平仄,所以吴楚东南坼,是一个整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就是对句“乾坤日夜浮”,乾坤能不能分开?当然不能,所以老杜写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他写的是神州沃土,天倾西北,地陷西南,然后神州动荡,这里从洞庭湖开始写起,写尽了华夏神州动荡,所以这个坼,乾坤、日夜、星辰是对应的,冥冥中的一种力量,是从远古传承下来的,老杜紧紧把握住了这个东西,所以是气压百代,所以是雄跨古今,老读写尽了神州,写尽了华夏,写尽了五千年的文明沧桑。

然后回到自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神州动荡,而我也是这么惨,悲哀啊。我抑制不住内心的伤悲流下泪来,可这泪是为我自己流的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昨天又听到消息,吐蕃又大举进犯长安,要知道长安一失,天下动荡,整个族群又要陷入灭顶之灾,这才是老杜的忧虑所在呀!这种极贫寒、极忧虑、极广大、极深远,后人简直无法超越,真正在诗的意境上是会当凌绝顶了。所以岳阳楼上现在还写着一句名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读不懂《登岳阳楼》,就不可能真正读懂杜甫;读不懂杜甫,就不可能真正读懂唐诗。

杜甫为什么总是从自己开始由己及人,本能地悠念天下苍生,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秘诀所在,24岁写的会当凌绝顶,明确儒家的终极信仰和追求,这根支柱一旦找到了,就一直支撑到他人生的终点。我们平常只是从表面去看历史人物,觉得老杜永远都是悲苦的形象,画像都是很悲苦的,小学生们都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书上他画一把冲锋枪什么的,搞得“老杜很忙”。可真实的杜甫自己呢?老杜是靠什么信念支撑他走下去的?就是儒家的仁者爱人,但是爱人不光要有意愿还要有能力,爱一个人是需要能力的,需要智慧的,爱是一种奉献,你空空如也,拿什么东西来奉献呢?所以老杜为什么要到四川来,他在四川获得了什么?不是一个喜,而是“润”,润物细无声。这一层东西,流离失所的老杜内心欢喜,在巨大的黑夜平静里,听到一切,看到一切,看透一切,欣喜中有一种坚定,这是一种“润”的境界!“润”这个字很神奇,儒家讲君子叫温润如玉,毛主席字润之,连卢仝著名的七碗茶歌上来也说“一碗喉吻润”。如今,润物细无声已代指教育的至高境界。这种润泽、滋润,对生命来说,其实才是最重要的补充和滋养。而老杜在漫长人生的坚守中,在风雨飘摇的人世里,在成都的春夜喜雨里,获得的是一种生命的润泽。

北纬30度的韧劲

四川人喜欢喝茶,一早起来就要去茶馆,摆龙门阵。吃喝起来叫津津有味,聊天起来叫津津乐道。什么叫津?人体三宝,就是血、津、精,喝茶为什么“一碗口吻润”,不是以茶解渴,牛饮不行,喝茶有秘诀,尤其是好的茶,不能一口饮尽,顺着舌头两边向下流,不停的卷,因为舌下有穴,生津。这个津就是两颊流出来的口水。“津,水渡也”,就是从此岸到彼岸去最重要的渡口,比如天津、孟津古渡,产生了这个津,是对生命最重要的滋养滋润。

生命要有滋润,要有营养,老杜这么伟大,他也要滋养,用什么滋养呢?成都滋养他,四川滋养他,华夏滋养他,他反过来反哺天下,成为诗圣,写就诗史。为什么成都能滋养他呢?我研究历史发现中原文明一旦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本能就会有两个方向求生存,一是往东南跑,一是往四川跑。四川土地非常养人,所有外来人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外来人,但事实上今天的四川人、成都人,绝大多数都是迁移人口的后裔。所以四川文化、成都文化,轻松包容,有一种文化上的沉积感,你来了之后就迅速地融入到里面。人类最聪明的一批人都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一个观点,北纬30度上下。四大文明古国都被北纬30度穿越,埃及金字塔、古玛雅文明、巴比伦空中花园,包括百慕大三角洲,都在北纬30度上,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都在北纬30度上,但是四川盆地是北纬30度上唯一的盆地,所以很神奇,所以文明一旦有灾难来临的时候,大家本能地会到四川来,这是一个救赎之地。遭遇“安史之乱”,唐玄宗想都没想,就往四川跑,杜甫想了一下,也往四川跑。

阅读抗战那段历史,我对四川特别有感情,一个是云南,一个是四川,小小的李庄,那么小,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研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几万人在那个地方,一个小镇,居然能装下那么多人!四川人就这么有本事,你来吧,一切由我们负责,那么小的地方,真可以称为文化的救赎之地,为什么?滋润,这种滋润一定有一种内在的坚韧。

我觉得四川人的坚韧和滋润是一种完美的统一。四川人喜欢说安逸、巴适、舒服!这太生活、太滋润了!前两天在央视录节目,主持人突然问我郦老师你要去成都,你会唱《成都》嘛。我说当然会啦!你看,各地都有写各个城市的音乐,为什么只有《成都》这首歌火成这个样子,因为所有人都在里头听出了一种自由,灵魂的清扬,生命的解放。历史上就是这样,中国历史上最安逸的时候,唐代数扬一益二!可是到国破家亡的时候,谁最坚韧?后来抗元最持久的是谁?还是四川的钓鱼城与扬州的宋夹城。这最能说明问题了。

平凡的生活,那么安逸,那么巴适,那么舒服,一到灾难来临,不论是自然灾害,像汶川地震,还是社会灾难、文明灾难,像唐代的安史之乱,像后来的抗战,四川都有那么强大的韧劲与救赎之力。其实,从四川也可以窥见华夏文明的特色,中国的文化生命不只要志趣,也要有情趣,要获得内心的滋养,当然最根本的两方面都要滋养,杜甫在成都、在四川就获得了生命滋养,这对他非常重要,当然他更大的滋养其实是华夏文明的滋养。

为什么华夏文明延续到今天从来没有断裂?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没有了,只有华夏文明从未断裂。有“古华夏文明”这个词吗?没有!华夏文明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核心价值,是什么?儒释道三教合一,仁义礼智信!你看儒家之前有儒生,儒生是什么职业?孔子之前就有儒生,“儒者,柔也”,其实甲骨文里面儒是临近生命结束时的身体状态,儒生是什么?是完成生命最后关怀的人。儒家是什么?是以人为本。关心个体生命,关心天下人的生命,仁者爱人,都是殊途同归,都是回到生命的本源里面去。

所以,不论你我,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滴水,放到太阳底下很快就被蒸发了,哪怕你再丰满,只有放入旁边的长江大河、滚滚而下,汇入大海,再也不会被蒸发,这滴水本身就变成大海了。甲骨文的“我”是出征之前站在第一排持戈呐喊的战士,“你”是第二排是持弓呐喊的战士,这是保卫族群,正义之战,此所谓春秋前的“义战”。义字甲骨文就是先占卜,看“征坼”,占卜之后,受神灵保佑的“义战”。

四川人喜欢讲袍泽兄弟,为什么讲义之所在,这是华夏的根本,这是我们文明的根本,一以贯之,源远流长。成都、四川,就是我们这个族群的缩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经历苦难辉煌,屡屡凤凰涅槃。哪怕“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也不忘曾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坚持与坚守!哪怕“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也要身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润泽与反哺。正是这种生命力与向心力与凝聚力,造就了儒家,造就了华夏,让我们在今天迎来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从李冰,从诸葛亮,从李白、东坡,杜甫,一直到今天,到西南联大,到李庄的学者,到今天的知识分子,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内在的文化遗传,内在的生命基因,只有找到他,你我才不愧做一个真正的华夏子民!谢谢大家!

评论 1

  • 我就是你 2018-12-15

    不错👍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