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解读杜甫与成都 重点在一个“润”字

封面新闻 2018-11-19 23:12 54144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钟雨恒

11月19日(周一)晚,由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四川省图书馆协办“名人大讲堂”公益活动,迎来了第二期的开讲嘉宾,著名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开启一场名为《义重锦官城——杜甫与成都 儒家与华夏》的人文演讲。郦波以三首杜甫诗歌入手,走进杜甫在一千多年前的内心世界,从音韵训诂的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观众带来那个在锦官城里,不一样的杜甫。

滋养老杜的“润”

从表面去看历史人物,老杜永远都是悲苦的形象,画像也是苦的。但是成都之于杜甫,却带来了不一样的力量,郦波认为,这就是名篇《春夜喜雨》中“润物细无声”的“润”字。

“流离失所的老杜内心欢喜,在巨大的黑夜的平静里,听到一切,看到了一切。欣喜中有一种坚定,润这个字很神气,儒家讲君子叫温润如玉。笔墨如雨,笔要润,这就是随风潜入夜的样子。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的文化,他说中国人非常崇高。我们告诉他非也,这是玉,玉文化。”

润泽天下,这就是杜甫在成都的获得,“成都滋养他,四川滋养他,华夏滋养他,他才能反过来反哺天下。”郦波说道。

滋养中华文明的“润”

提到润,郦波认为,成都不仅之于杜甫,对于中华文明也展示出了它的救赎之力。

“中国文化一旦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本能就有两个方向,一个就是往四川跑,发现四川土地非常养人,所有外来人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外来人。”在郦波看来,成都是一座极具包容与自由的城市,它具有层级感,任何人来了之后都能融入进去。

“文献记载的清清楚楚,张献忠出川之后,成都就剩七户人吗,你是这七户人吗?所以成都这个文化,就是包容,也是救赎。”

郦波认为,在历史上,四川经历过太多的灾难,但是它展示出了顽强的韧劲。它提到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搬迁史,“一个云南,一个四川,小小的李庄,那么小,同济大学、金陵大学、几万人在那个地方,那只是一个小镇。但四川人就这么有本事,仿佛在说,你来吧,一切有我们负责。”

这就是四川的滋润,它润泽了杜甫,也救赎了中华文明。

“言念君子,温润如玉”,如果要为郦波甜上一句恰如其分的注脚,这《诗经》中的八字再合适不过。整场讲座,郦波没有借助任何提纲,凭借对杜甫其诗、其人的深邃理解,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巧妙地解读了杜甫与成都千丝万缕的联系。郦波从微观入手,三首诗歌的解读丝丝入扣,对文学、历史乃至地理知识信手拈来,高度和深度都令人惊叹。杜甫的诗,尤其是在成都留下的名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尽管如此,郦波也总能找到极佳的切入点,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杜诗。

从《百家讲堂》到《中国诗词大会》,郦波的知识涵养的已经深人人心,更为难得的是,面对观众,他不仅能保持专业的学术态度,也能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言辞幽默,情感丰沛,无数次引发现场观众共鸣。

“自古英豪皆入蜀,夔门一出便成龙。”无数次来到成都,这座凝聚了杜诗灵魂的城市,郦波如此感慨道。“此前我没有专门讲过杜甫,但我特别想讲杜甫。年轻的时候都喜欢李白,人过中年之后越发喜欢杜甫,这是冥冥中注定的一种缘分  。”

据了解,作为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品牌文化活动之一的“名人大讲堂”,每月设置一位四川历史名人“主题月”,邀请2至3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于周一晚固定在四川省图书馆星光大厅开讲,2018年11月为“杜甫月”。继第一期开讲嘉宾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后,郦波再次带领观众走入杜甫的内心世界,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在演讲的最后,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向郦波教授赠送了感谢函。

评论 6

  • fm499530 2018-11-20

    滋润滋润

  • 朵朵69321 2018-11-20

    [微笑][微笑]

  • 北海之滨 2018-11-20

    巴适!安逸!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