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志丨千古“龙鳞装”(二):故宫《切韵》举世无双

封面新闻 2018-11-15 10:04 39977

吴彩鸾的书法实物流传下来的仅有两件。一件为台北故宫藏《唐韵》,一件便是北京故宫藏的《刊谬补缺切韵》(下称故宫《切韵》)。而后者以其举世无双的装帧更显珍贵。

围绕这部奇书的争议也从未停歇。

国宝龙鳞装吴彩鸾书《刊谬补缺切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畅销书的没落

“旋风装”在唐朝盛极一时,却没能流传,使得其形式一度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究其原因,学界普遍认为是由于“旋风装”只是一种古代书籍由卷变册历程中的过渡产品。

2002年,日本历史学者井上进在《中国出版文化史》中,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角度:“旋风装”虽成为主流,但难登大雅之堂。

井上进认为“旋风装”的出现,是唐朝后期越来越多的社会下层文人参加科举考试,对教辅书籍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的。

但是“对于唐朝人来说,卷轴装才是正统的书籍……(旋风装)这种‘低俗’的装订方式之所以能成够成为《唐韵》装订的主流,与下层社会读者的增加,以及他们不崇尚贵族式典雅有关。”在印刷书册出现后,“旋风装”也就无立足之地了。

而吴彩鸾的旋风叶子式韵书字典能流传千年,除了数量庞大,也因为她超绝的书法被上层文人所欣赏有关。如她的一本《切韵》字典幸运地被宋徽宗看上,并被收入到他的艺术宝藏中,这便是此后故宫藏的龙鳞装《切韵》。

旋风装帧敦煌遗书《筮宅凶吉法》,大英图书馆藏。

宫廷的创造

“龙鳞”的叫法出自元朝学者王恽对吴彩鸾作品的形容“龙鳞楷韵”。

故宫龙鳞装《切韵》卷轴中的数十张叶子从左到右,逐张缩进粘贴在长卷中,鳞次栉比如同鱼鳞,所以又称鱼鳞装。

1981年,古善本专家李致忠抛出龙鳞装即旋风装的观点后,引发巨大争议。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曾在当时发文支持李致忠。但15年后一次海外旅行改变了杜伟生的想法。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杜伟生赴欧洲交流,对流落在英法唐代敦煌遗书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种奇特装帧方法。

这是一种包含多张书叶的卷轴,当中书叶依据长短排列后,靠左侧(或右)码齐,涂胶,再加木棍装订。收藏时书叶依木棍侧卷起,书叶边缘错落排列(类似现代书籍卷起时的样子),形似旋风。

杜伟生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旋风装”。而故宫《切韵》的龙鳞样式并不是“旋风装”。杜伟生曾经从事装裱工作多年,在他看来故宫《切韵》装帧太过考究,不是民间“旋风装”能够达到的级别。

此外,故宫《切韵》也并非原始装帧。文字学家唐兰、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肖燕翼都曾考证过故宫《切韵》是经宋徽宗改装后的产物。

也就是说“龙鳞装”故宫《切韵》其实是中国古代宫廷匠人的奇想。

龙鳞装帧示意图。图/《中国设计全集》

末世的创新

元朝学者王恽引古人云,女仙吴彩鸾一日可写一部《广韵》(近20万字)。南宋理学家朱熹说得更夸张,称吴彩鸾可“日写十本”。

这些说法虽然是神话,却也有现实依据。吴彩鸾所处的晚唐时期,正是雕版印刷的萌芽时期。日本历史学家井上进却在日文材料中发现,唐咸通六年(865年)遣唐僧宗叡留下书目中有数量极大印刷版的《唐韵》以及《玉篇》(声韵字典)。

吴彩鸾活动的晚唐时期(9世纪),是民间雕版印刷兴起的时期。而此时的印刷中心就在造纸业发达的四川。

龙鳞装帧示意图。图/《中国设计全集》

印刷术源起于民间,最初被用在日历、佛教典籍乃至占卜等等容易畅销的书籍上面。9世纪晚期,这类印刷书籍在成都的街市上十分常见。

但唐中期以后,随着国家大量选拔寒门子弟入仕,科举类“教辅”成为新的民间畅销书品种。其中音韵字典是学子们不可少的工具书,需求量陡增。需求造就了新技术的应用,如便于检阅的“旋风”装帧。

而吴彩鸾一日成书的神技,则反映出当时读者对抄本速度的渴望。

井上进表示,印刷版《唐韵》说明手抄本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吴彩鸾的“写本时代”走向终点。真正能实现一日十书的“复制时代”呼之欲出。

风物志丨千古“龙鳞装”(一):仙女与书生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