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四川竹琴谢惠仁④丨流行霹雳舞?那就跳完霹雳舞再唱竹琴!

封面新闻 2018-11-15 07:00 35991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像 黄芯瑜 实习生 李林涛

1978年,改革开放大潮初起,谢惠仁迎来自己竹琴生涯的“春天”。这时候,谢惠仁重新“出山”,再次追随竹琴老艺人杨庆文学起最拿手、也最喜欢的四川竹琴。“这是我竹琴艺术的第二次上台。”

当时,四川曲艺界举行了一场文艺比赛,谢惠仁抱着竹琴唱了一段传统节目,荣获二等奖。“这次得奖,把我的积极性又调度起来了。”再次登台,谢惠仁受到观众欢迎,“这也让我更加热爱四川竹琴。”

那时候学习四川竹琴说唱艺术,没有固定成文的音符乐理,只能凭老师“口传心授”,一句一句来。拿谢惠仁最拿手的《包公案》来说,几十分钟一场戏,需要一人分饰多角。包公是扯开嗓子花脸腔,香莲又要细声细气唱青衣,要学下来一段戏真是不容易。

“大概是1983年,邓丽君的歌曲进入成都,又从日本传来了‘饭盒子录音机’”。这给了正在唱竹琴的谢惠仁启发,“我也可以边录音边学习呀!”攒了好几个月工资,他如愿以偿买到一台录音机和几盒空白录音带,边录边学,反复练习。“后来为了逐句逐段练习,我又狠心买了一台‘饭盒子录音机’,两个机子对录,方便了不少。”

因为有这个妙招,谢惠仁不仅学习了竹琴,又“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全国各地的兄弟剧种和地方曲艺。博采众家之长,四川竹琴表演中的表现力在他那里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没过几年,《水漫金山》、《包公案》、《三英战吕布》等高难度的桥段,成为他独门的拿手好戏,所到之处大受欢迎。

然而,随着流行歌曲的兴起,四川竹琴这门“老腔老调”的曲艺变得余音渐稀,越发没有“粉丝”群。有一次和师父去金堂演出,师徒两人相继被观众的嘘声轰下台,“心头好气哦!”但这次的经历,对谢惠仁接下来的艺术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开始自省:竹琴到底应该怎么变革,才能迎合观众的现在审美?一门艺术到底怎么样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开始在四川竹琴上下工夫、动脑筋。上台演出,从规规矩矩的扮相到穿上奇装异服,不断借鉴兄弟剧种和姊妹曲艺艺术,并运用乐理知识给四川竹琴加上很多富有旋律的唱腔。

“那时候流行霹雳舞,竹琴不受大家喜欢,领导就让我上台跳霹雳舞,我那个时候跳得实有点好,但我有个要求,跳完舞得唱竹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谢惠仁眼中闪着光芒,“我有芭蕾舞的基础,有二胡的乐感,我唱竹琴,不是一板一眼的唱,唱得有旋律,再加上动作表演,而且年轻气盛,嗓子又好。大家很认可我的演出,霹雳舞和竹琴都很受欢迎。后来再上台,不可能遭轰下来。有回在音乐学校演出,一个节目我吃了九道巴巴掌!你说要不要得嘛!”

【下期预告】

谢惠仁是“绝对的改革派”,他一直在寻求传统四川竹琴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交响乐、多声部、舞蹈艺术等,这些善于捕捉观众兴趣点的艺术形式,都成了他改进四川竹琴表演的来源。

评论 1

  • 北海之滨 2018-11-15

    💪💪💪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