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裁缝朱国章:一针一线串起近一个甲子的巨变

封面新闻 2018-11-08 09:14 38611

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摄影报道

11月7日上午8点过,成都温江区云溪路,一个背街的2楼商铺,有节奏的嗡嗡嗡的声音传出,71岁的朱国章正在缝纫机前缝制一件大衣。双脚在踏板上上下踩踏,针脚在布料上流畅地滑动着……这样的动作,朱国章重复了58年。

1960年,才13岁的朱国章成为了一名学徒。“跟着师傅学了三年,后来分到了三圣缝纫社上班。”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紧缺,吃饭要粮票油票,穿新衣服要凭布票。

每到农忙结束、过年过节,缝纫社都是最忙的时候,“这个时候,大家排着队来做衣服,我们每天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那时,朱国章做得最多的就是军干服、中山服,“都用的咔叽布、劳动布,清一色的黑、蓝、灰。到了八十年代,‘的确良’大受欢迎,来做一身的确良的衣服,是件很洋盘的事。”

到了八十年代,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受到香港以及国外电影的影响,服装样式也丰富了起来。而随着成衣店的出现,原本“吃香”的缝纫社风光不再。

1984年,失业后的朱国章,开起了一家缝纫店,用一针一线养活了一家六口。这34年里,朱国章的店4次易址,但一直没变的,是那些老顾客以及店里那台从1962年就跟着他的缝纫机。

“那时穿我做的衣服的小娃娃,现在都五六十岁了,从小衣服到大衣服,这台缝纫机见证着他们这么多年的变化。”朱国章说。

如今,店铺里的客人,多是中老年人以及一些需要特殊定制的客户。“朱师手艺好人也好,这么多年,没涨过价。”住在温江的陈先生,9年来一直找朱国章剪裤边,“一直都是5块,有时候还执意不收我钱。”

另一位老顾客王女士,每年冬夏都要找朱国章做一套衣服,“还是他做的穿着舒服。”

71岁的朱国章,已把缝纫当做生活中的一个习惯。“每天听着缝纫机的声音才觉得踏实,打算赶到干不动为止。”

评论 5

  • 三虎 2018-11-10

    肃然起敬,妙手回春!

  • fm515622 2018-11-09

  • fm519032 2018-11-08

    1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