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 | 港珠澳大桥通车 我们在伶仃洋上仰视大国工程

封面新闻 2018-11-07 20:09 40707

封面新闻记者 梁波

2018年10月23日,采访坐标又一次定位在了伶仃洋上。

当天上午,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举行开通仪式。这是一座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最牛的大国工程。它飞架伶仃洋,让香港、珠海和澳门迈入“一小时生活圈”。

这是我第二次走近港珠澳大桥。上一次,2017年7月7日,海底沉管隧道贯通。我走进海底40米的沉管隧道,爬上距香港最近的青州通航桥,首次零距离感受大国工程的魅力,已然将我折服。

这一次,我又该如何走近?沿着珠海市区情侣中路,驾车从西往东,形如巨龙的港珠澳大桥,相伴而行。碧波荡漾的伶仃洋上,船来船往。来到淇澳大桥的海边,几个渔民坐在船头闲聊着。他们的话题,自然也离不开港珠澳大桥。加入他们,希望他们能指点迷津。

“我开着船,驶过大桥时,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我只能仰视它……”渔民老杨的话,让我茅塞顿开。

好,这一次,就来一次海上直播,用仰视角度,去领略中国工程之美。

10月23日中午12点,我们乘坐快艇从珠海香洲码头出发。雨后的伶仃洋,烟波浩渺。起初,大桥若隐若现。快艇疾驰了不到5分钟,高达百米的江海通航桥桥塔映入眼帘。站在快艇上,我只能仰起头,才能看到塔端。快艇驶过通航桥孔,沿着大桥另一侧,朝香港方向驶去。

大桥弯曲着向东延伸。为何不是直线?原来,大桥要跨海,就得依据洋流流向而建,因为洋流才是这片海域真正“主人”。否则,经不起海洋的“风吹浪打”。

快艇很快,差不多十来分钟,西人工岛跳进眼帘。这是一座我非常熟悉的、中国工程建设者“无中生有”的岛屿。与上次不同,如今它已装修一新。我的思绪回到一年前,想起了总工程师林鸣讲讲述的“敢于重来”的故事:最后一节沉管对接,首次对接已经达标,林鸣却要求重来一次。第二次,耗时42个小时。林鸣说,指挥沉管对接,像指挥一支交响乐队,是他人生巅峰。敢于重来,是一个工程师的胸怀与态度。而他之所以敢于重来,是因为中国桥梁工程建设已经拥有“重来”的能力与技术,去弥补那几毫米之差的遗憾。

前后两次采访,从平视到仰视,港珠澳大桥尽显大国超级工程之美,尽显“中国智慧”!

封面新闻记者 梁波

评论 1

  • 我就是你 2018-11-07

    哈哈哈哈好开心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