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现 | 名家书写后,石匠刻字动了顺序?

封面新闻 2018-11-07 19:04 36016

吴敬恒题“青城天下幽”。

□南港

站在人字堤的上端,目迎奔涌出山的岷江水在鱼嘴的指引下,来到凤栖窝打个转,向飞沙堰点个头,在伏龙潭绕个圈,便径直通过离堆和玉垒山之间的宝瓶口,源源不断流向成都平原。这里,常常让人感觉到神秘、崇敬和震撼,拜水之情油然而生。不过,近处岩壁上跃入眼帘的“宝瓶口”与“离堆”“寒潭伏龙”的书写顺序的不一致,却使人感到疑惑。

“宝瓶口”,横书自左向右。“离堆”“寒潭伏龙”却横书自右向左。

这些问题除与汉字相关演变有联系外,应该还与都江堰自身的历史有关联。带着问题,我拜访了都江堰市档案馆王克明、都江堰管理局旷良波和时任都江堰管理处渠首管理站站长宋任平。他们向我详细介绍了都江堰历史,特别是宝瓶口、伏龙观的大规模维修加固情况。

蜀汉时(221-263年),诸葛亮守蜀,水利工程不仅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还有军队维护。其后,在南北朝及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防洪、灌溉、水运功能开始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1935年大修都江堰,首次采用混凝土浆砌卵石培修鱼嘴。1964年在飞沙堰的维修工程中,改竹笼垒筑为浆砌卵石坝。从此,都江堰主体工程和各干、支渠的整修工程中,广泛釆用水泥浇筑技术。

光绪年间成都知府文焕笔迹。

1970年11月9日,都江堰管理局着手维修加固离堆、宝瓶口工程。四川省动员2800多名民工参战,在索桥上方鱼嘴处向东岸立马槎断水,将内江水完全断流。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以来首次抽干了宝瓶口前约10米深的伏龙潭,从基岩最低处海拔716.30米起,再下挖3米并开始浇筑,在海拔726.30米的离堆迎水处浇筑混凝土平台,对宝瓶口两岸和离堆迎水面进行了全面彻底加固。在枯水季节结束前,便完成了从宝瓶口两侧沿基脚用钢筋混凝土的衬护,加固高度达17.4米,浇筑混凝土8100立方米,同时,对潭底到离堆端面都进行加固。其后的两三年,灌县文物部门利用离堆加固后顶端扩展形成的狭小平面维修扩建了观澜亭和怀古亭。

1974年,为满足灌区面积扩大和城市用水需求,修建了外江闸。

1992年增设飞沙堰堰尾拦水闸,增加了内江水流量。在新技术支持下,支流渠系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拓展,普遍使用了现代巨制闸,水量调度也更加科学规范。由此,都江堰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280万亩扩展到1993年的1100万亩。

2000年,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利用、维护和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2006年,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域,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18年,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将都江堰水利工程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老一辈都江堰人的记忆中,在伏龙潭、宝瓶口维修加固前并未见过岩壁上刻有字。以上大事件中,只有1970年的加固维修离堆、宝瓶口可能涉及地名书写刻录。根据杜维均向都江堰市档案局提供的1968年拍摄的宝瓶口、离堆照片,当时的岩壁上也并无任何题字。

都江堰市文物局原副局长、《都江堰市文物志》主编钟天康说:“1970年冬月,在离堆、宝瓶口维修加固施工过程中,有专家提出为了让参观者和后人更直观地了解都江堰,建议在适当的位置明确标明宝瓶口、离堆。工程指挥部釆纳了这个建议。”

据著名书法家王维西老师之女王素芬介绍:“因为伏龙观下是历史传说故事‘寒潭伏龙’即‘灌阳十景’之一所在地,工作人员在请父亲题写‘宝瓶口’‘离堆’时,也题了‘寒潭伏龙’几个字。随后,由石匠将这九个字刻制在了现有位置。”

竹简《岳阳楼记》,汉字下行从左至右书写。

同是古代工程,同是古时命名,同是相同年代书写刻制,同在一个视角范围,为何书写顺序排列不同?

人们推测,要么是由于书法者的随意性;要么是书法者本就不是同一人;要么是书法完成后工作人员未对书法进行统筹审核;要么故意为之,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当然,“宝瓶口”和“离堆”“寒潭伏龙”九个字,根据汉字书写阅读顺序的演变,作为书法对顺序排列的取向,也是无可厚非。以至于有人认为,“宝瓶口”与“离堆”“寒潭伏龙”的书法顺序的排列,在此处形成的“喇叭口”状正好和内江水流走向一致。也有书法家说,无论如何,同时同地同事之作,在“三遗”所在地的核心部位,这样的书写刻制,似有不协调不妥之嫌,确有别扭之感!

综上所述,建议相关部门考虑将“宝瓶口”与“离堆”“寒潭伏龙”中的“宝瓶口”三个字以从右往左横排的顺序再书重刻!如有不便,也只能期待宝瓶口、离堆、伏龙潭再行重修加固之时再行实施。不过,即使就这样永久留存,也只是瑕疵而也,毕竟,这还是一段伴着都江堰历史文化长河而溅起的一朵浪花,无掩都江古堰的不朽功勋!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