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现丨雪豹“逼进”成都(下)

封面新闻 2018-11-07 17:04 33663

□谭楷

对于雪豹价值的认识,我们刚刚开始。

浑然不觉,红外相机把我们引导到一个科学发现的新时期。继望远镜和显微镜之后,红外相机再次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的视野。

由于地理、气候等各方面的原因,加之像雪豹那样昼伏夜出的动物极难看上一眼,是红外相机,把人类的眼睛留在了平均海拔4000米,甚至5000米以上的雪豹王国,不分白天黑夜,24小时分秒不停地盯住了过往的动物,随时拍下“写真”照片。揭开了雪豹及其动物世界的秘密。

相机前的雪豹,调皮地抬起前爪

红外相机

记录雪豹最佳帮手

当然,红外相机的运用,远不止于观察记录雪豹。

李晟、王大军、肖治术等,在《红外相机技术在我国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中的应用与前景》一文中指出:“20年来, 红外相机技术在国内外野生动物研究、监测与保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红外相机技术, 我国在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行为学研究、稀有物种的探测与记录、动物本底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监测及保护地管理与保护评价等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各地通过红外相机所记录的兽类已超过100种,鸟类已超过150种, 充分显示了运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兽类和地栖性鸟类本底资源的优势。”

据李晟估计,目前在中国大陆至少有5万至7万台红外相机投入使用。它们弥补了人类视野的“盲区”,正为科学研究收集和积累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雪豹调皮抬爪

2008年3月,在北京香山,召开了全球雪豹生存策略研讨会。那次会议,北京大学的刘炎林博士认为是“中国雪豹研究的转折点”。

会后,中国的雪豹研究形成了两支主要队伍。

一支是以北京大学教授吕植教授领衔、美国大猫基金会和国际雪豹基金会支持的北大和山水的联合团队,在青海三江源开展雪豹研究与保护工作;另一支是北京林业大学时坤教授率领的,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在祁连山开展的雪豹研究工作。

还有,新疆荒漠,聚集了一大批自然爱好者,调查乌鲁木齐及天山周边的雪豹;“绿色江河”,在青海烟瘴挂峡谷监测雪豹;万科公益基金与珠峰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在珠峰地区开展调查和保护雪豹的工作——很多年轻人,加入到雪豹保护与研究的队伍中来了。

山中行走的雪豹

迷上雪豹

她从瑞典奔向三江源

文文静静的吕植教授,潜伏着巨大的能量。早在八十年代,夏勒在书写《最后的大熊猫》时,就非常看好这一北大才女。她曾在秦岭协助潘文石研究大熊猫,成果卓著。至今,当地的老乡都记得她:“那戴眼镜的女娃,可能吃苦嘞!”

吕植坐镇的三江源,真正拥有一般专家可望不可及的三高:高海拔(平均海拔4500米)、高水平(她带领的学生都是北大博士)、高颜值(她的科研队伍,由帅哥美女组成)。那帅,是风刀霜剑雕刻出的帅;那美,是从骨子透出的知性之美。开国际会议,吕植的队伍,总让人眼晴一亮:好年轻啊!

警惕观察四周的雪豹

肖凌云,还在瑞典读硕士的时候就迷上了三江源的事业,一心投奔吕植而来。如此娟秀的江南女子,父母怎么舍得将她“扔”到世界屋脊的暴风雪中?是她自己,硬要去。头痛欲裂的高山反应,颠得骨头要散架的烂石滩,一个月洗不成一次澡,跟踪雪豹时的一路惊险——一切艰难无法阻挡青春的脚步。在这之前,她没有练过登山,看身材,没有一点与高原相配的“健壮”。她怎么能在三江源一干就是八九年?她说:“我个子小,耗能少,爬山反而轻松。”

红外相机的安放,是非常苦累和危险的工作,这些年,肖凌云亲手安放和辅导学员安放的红外相机,至少上千台。她还与同伴们探讨,将西藏高原的雪豹栖息地划成一个平方公里一方格的“格子”,在每一格子里安放红外相机。同伴们吓了一跳:你的野心太大了!别说你这一辈子干不完,下下辈子也干不完。

风雪中觅食的雪豹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