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40年|南街村带头人王宏斌②:触底反弹 南街村正迎来最好发展时期

封面新闻 2018-09-12 22:53 37621

南街村经历了90年代的黄金发展期,却在新千年到之时折戟沉沙,致使经营一泻千里。如今,触底反弹的南街村正迎来新的转机。

数据显示,2017年,南街村共有26家企业,年产值突破20亿元。在王宏斌看来,南街村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高福利低工资”

伴随着集体资产的壮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南街村投入大量资金,修路盖房,改善基础设施和村民居住生活条件。

在南街村,从幼儿园到高中,超市,村卫生院,一应俱全。村民中回民占九分之一。为了方便少数民族做礼拜,由村集体斥资两百万,在村里兴建了一座清真寺。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从1993年起,南街村开始建设高标准的住宅楼,按不同人口分配。大套三室一厅,92平方米,小套二室一厅,74平方米。统一配备空调、家电、家具,一套住室耗资近8万元,村民可直接拎包入住。

当然,其背后独特分配方式引发关注,“高福利,低工资”则成为被质疑最多的地方。

到今天,南街村延续的还是1986年开始实施的“工资+供给”的分配制度,村民每人每月只发少量的工资。包括王宏斌在内,很多村委班子成员,每个月只拿250元人民币,称为“发扬二百五精神”。每月定量发给村民吃穿用住几乎所有生活用品,这部分的比例大约与工资是3∶7。公开数据显示,南街村在村民的供给开销上每年要花费2000多万元,每人年纯福利超8000元。

今年30岁的藏富海是土生土长的南街村人,曾在广东一所高校念大学。每次交完学费,他都会找到财务索要发票,方便拿给家里人报销。“老师说教了那么多年学,还从来没见过谁要发票的。”藏富海说。一度,他被同学质疑为“骗子”。

这种最初只能由藏富海这种本村人才能享受的福利,也在辐射到更多外地人。《中国南街村》一书的作者盛干宇,成为南街村的“荣誉村民”,住进了村里统一分配的房子里,过着和本村村民一样的日子。

如今,南街村每年都会从各个公司推荐优秀员工,多方综合考评,吸纳成为三好建设者。享受村民同等待遇。

危机和转机

经历了高速发展,有人曾总结了南街村发展背后的两个“隐形外援”,其中一个就是巨额的银行贷款。

对此,王宏斌并不避讳。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企业发展需要贷款,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甚至有银行直接把钱送到了家门口。”

不过,在90年代中期,高福利之下南街村经营下滑已成为不争的实事。 1996年至2004年,南街村经历了严重的经营危机。“最困难的时候,账目上只有7000块钱。”王宏斌坦言。

只是南街村遭遇的危机,是否和银行借贷有直接关联,南街村方面并没有正面答复。

经营断崖式下滑,那段时间也是王宏斌压力最大的时候。

有一个细节,至今让他印象深刻。2004年4月的一天,王宏斌正在村子里散步,正发愁接下来该怎么办。十几个村民把他围住了。村民告诉他,压力不要太大,企业是大家的,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

最后村民自发捐款以及企业内部融资,总共融到了100多万。这笔钱首先被用到了利润最高的调味厂做流动资金。

昔日轰鸣的机器声再次在村子里响了起来,一切开始慢慢走向正轨。从经营泥潭中走出来的南街村,正慢慢发生一些变化。包括围绕核心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聘请更专业的人才来管理企业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鲜血液的加入。2004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刚毕业的湖北襄樊人顾毅加入了南街村。如今他是南街村麦恩鲜湿面公司总经理,由传统的方便面衍生出来的香拌面、热干面等新品种,在他的手中,逐渐走向市场。

在这里工作了14年,顾毅认为,南街村一直在变,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变化,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

到2008年,南街村甚至迎来了增速最快的一年,利润增速高达15%。王宏斌对外宣布,南街村真正告别举债发展的模式。

当然,这场危机,同时让王宏斌更加坚信,“这样的困难,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或者任何一个民营企业身上,都是不可承受的。真正的英雄还是群众。”

封面新闻记者 张想玲 摄影 任吉军 河南临颍报道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