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茅奖鲁奖获奖者阿来⑤丨“我要写,肯定至少要达到中国一流水平”

封面新闻 2018-09-21 09:05 102167

或许是常年独身游走于青藏高原,阿来身上有种天然的莽原气质,目光坚定,谈吐直率。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杨谨烛 摄影 陈羽啸  刘开怡

封面新闻:很多人都能感受到您的知识体系很强大。你是怎么修炼的?

阿来:主要就是读书,没有别的路径。

封面新闻:读书方法也很重要。有的人读成了书呆子,要读成您这样一位有思想的作家,还是少数。

阿来:那是读坏了呗,你要找到健康的方式读,好的方式读。读书,我们首先要考虑。除了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之外,我们为什么要读书?首先,就是要提升自己。还有就是传播。也就是说,你领会到的东西,要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播出去。比如写作。

阿来给记者展示他用手机阅读、查资料的场景

封面新闻:专家面对大众,以通俗的语言,阐释经典,尤其是在当下的网络时代,非常火,但也有争议。您是怎样的看法?

阿来:我个人的感觉是,与其有这个时间听别人讲解,不如自己读一段。经常有人请我做一个文学讲座,其实我不太愿意。我想,文学这件事情不是光讲或者光听才可以。文学要自己读的。而且,我也不喜欢对经典过度阐释。像那种没边没沿儿地无休止地追问,一定要让某个小说角色对应某个真实历史人物,一定要把对应的人挖出来。我不认为,这样做有太大的价值。向经典学习,要学习的是它们跟现实或历史发生关系的方法。

封面新闻:您能列几个您特别喜欢的作家吗?

阿来:我这种人不会特别喜欢一个作家,或许,某一个阶段,我可能正在某个领域有短板,那么我就会集中研究某些人。经过学习和得到启发,等我克服了这个短板和困难,某些程度我跟他一样好了,那我就去找新的营养和经验。

封面新闻:有没有哪一位是能一直给您灵感、营养的?

阿来:不可能,那就是我没进步嘛。表明他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我没有解决。

封面新闻: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国际作家,比较受当下中国的文学读者欢迎。比如最近印度裔英国作家奈保尔去世,受到的关注很多。您喜欢读奈保尔吗?

阿来:奈保尔的书我都读过。他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在中国影响了不少青年作家。写得非常好。他的“印度三部曲”也非常好。他作为离开印度的印度人,来反思印度的历史、印度的命运。奈保尔关于印度土地制度他不是简单的批评,他是有爱的,他确实希望印度变得更好。人们有很多看世界的方法,一个成功的作家,必然是提供一种看世界方法的作家。奈保尔无疑属于这一种。

封面新闻:作家的作品与现实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太近太远好像都有问题。你是什么处理的?

阿来:文学有文学自己的处理方法,它既不同于新闻,也不同于政治学,经济学,有很多不同的,处理题材的方法。就说关心现实,我认为很多人并不真正关心现实。比如我的《蘑菇圈》和《三只虫草》,都是处理最近的现实:环境保护、自然生态问题。但我发现,我们现在有多少人关心、讨论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对现实是很隔膜的。很多人都是基于,跟他自己相关的那一点点才是现实。其实环境问题那这么大一个现实,怎么没有人关心呢?

封面新闻:或者是因为无力改变?

阿来:如果每个人都说无力改变,那这个事情就真无力改变了。其实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少开车,买小排量汽车,真的去种一棵树。这件事情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我能走路的地方,基本一个小时能到的地方,我不坐车,就步行。

封面新闻:据我观察,您很少特别强调自己的民族身份,背后是怎样的一个考虑?

阿来: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民族属性。但是前面加个“少数”就让人不舒服。因为,随之带来了的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好像,少数民族人士的成功跟对他评价的标准有所降低有关。从年轻时代开始写作开始,我就告诫自己:我不能有对自己降低要求标准的心理。如果是这样,我宁愿不写。我要写就是,我不敢说世界,但可以肯定至少要达到中国一流水平。

评论 5

  • 虚心道友 2018-09-21

    中国的文人

  • 我就是你 2018-09-21

    哈哈哈哈牛啦

  • 北海之滨 2018-09-21

    压力大!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