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后发布会”人生②:退休做老师 儿子是记者

封面新闻 2018-09-11 20:53 49152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平和,这是记者和王勇平对话时,最大的感受。

曾经,这位前铁道部发言人,因在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上,说出“这只能说是个奇迹”、“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陷入舆论漩涡,随后,他远调国外,淡出公众视线。

“其实,不是网上说的傲慢。”9月10日,在四川省2018年环保新闻发言人暨环境舆情应急处置培训班上,作为开讲专家的王勇平,将曾经那场发布会作为反面例子,“后来很多朋友问我,重来一次,我还会站上去吗?我说,这是假设,即使再来,我仍要承担该有的责任,但会想得更周全。”

说这些时,这位63岁的前发言人,语调沉稳,面带微笑,一如之前8年新闻发言人生涯中的,任何一场。

将“反正我信了”做反面教材

“对比说错话,更不能原谅的,是不在舆论危机中站出来”

和7年前相比,王勇平瘦了,头发也白了许多。接近四个小时的讲课,他始终保持站立,这是他对学员的尊重。

曾经,作为中国最早培训的号称“黄埔一期”发言人,他在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职位上,一呆就是8年。2011年8月,舆论漩涡中,他被免去新闻发言人一职,远赴波兰华沙担任铁路合作组织中方委员,2014年底,他低调回国,在中国铁路总公司任中国铁路文联主席兼秘书长,直至退休。

围绕着他,始终绕不过去的,就是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

“我还记得,7月23日那天,下班路上,新闻处长打电话,说出了重大行车事故,伤亡人数还在调查中。”对于事故后的处理,王勇平记忆深刻,当晚,铁道部在事发后两个小时内发声,半夜再次发出第二篇回应。

次日,王勇平前往事故现场,飞机落地,接到通知,马上召开新闻发布会。

“其实,我们的速度是快的,但你快得过新媒体吗?”站在课堂上,王勇平感触很深,在他看来,政府对于公共事件的发声一定要及时迅速,当年,官方还未回应,事故现场的幸存者就已通过网络,将照片传递到世界。

随后的新闻发布会,让所有人直面新媒体的巨大力量,网络上任何一个人都被赋予机会、能力和渠道,让质询放大,再传递到最前线。

“这意味着大众对新闻发言人的要求更高。”不止一次,王勇平反思过,“我是尽最大努力,但还不够全面妥帖。”课堂上,他真诚直言,但对比说错一两句话,更不能原谅的是不在舆论危机中站出来,发出政府的声音。

依然把记者当做朋友

“从没有过怨恨,我理解他们。”

“从没有过怨恨,我理解他们。”在培训课上,王勇平谈到他眼中新闻发言人和记者的关系,“不是对手和敌人,我把记者当朋友。”王勇平透露,他儿子现在就是记者。

曾经,王勇平被视为最敢直面舆论的发言人,他会在新闻发布会后,将手机号码公布给媒体,也会在面对“中国高铁是否剽窃日本时”,驳斥“无稽之谈。”

有记者评价,王勇平是一个性情中人,对于质疑毫不回避,坦诚以对。

然而,在从国外卸任回国后,他没有告诉任何媒体,甚至换掉手机号码。

“不想和媒体接触,想过安静生活。”——这是他在出国履职前,对记者的回复。

“现在的我更没什么值得关注的。”这些年,王勇平婉拒过、也接受过一些媒体采访,坦诚真挚,这是他心中,和媒体打交道时应有的态度。

当年,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高铁来之不易,请对中国高铁依然有信心。之后,被媒体质疑,“我不敢信,也不能信。”

多年后,卸任回国的王勇平和当时作此评价的新闻人专门聚了聚,“我们两个之间没有任何嫌隙,他是媒体,监督政府追查事故真相是责任,我也没错,我是中国高铁的见证人。”

在那次聚会上,王勇平问,“现在我对高铁的情感和信心,你相信吗?”

“相信了。”对方答道。

评论 1

  • 我就是你 2018-09-11

    人生就是这样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