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柔至刚 朱常棣创作理论被纳为科研项目

封面新闻 2018-08-18 14:34 35584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朱老有着驾驭创作巨幅作品的超强能力。2002年,朱常棣带了一个学生到浙江东阳市画了一张《九寨外的金秋》,这幅作品长44米,高5.2米,当年他已65岁,可还是亲自爬上云梯创作。朱常棣的山水画气质极为硬朗,就连色彩惊艳的金碧山水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他的笔法与构图使然。

不过近年来,他的创作更加趋于柔和和精致,北京荣宝斋“巴山蜀水”画展上的一幅《西邛湖畔》就曾大获好评,这幅画近景柔软的芦苇和远景刚硬的山崖形成鲜明反差,画中芦苇蓬松的质感来自于朱老独创的“破笔皴点”技法。

在现实生活中,朱常棣也是一名“硬汉”,2005年,他不幸罹患淋巴癌三期,不过,朱老却异常淡定,依然坚持上课、创作、主持成都市美协工作,以作画养生养性的方式对抗病魔。2012年之后,通过持续治疗,朱老的癌细胞得到很好的抑制,他的山水画创作也进入了人生巅峰期。

从2016年开始,朱常棣的创作题材选择更丰富,视角更加宽广,而且在作画的方式上也有小的变化。“以前我画草和树木,只是单纯的破笔打点,现在运用了点、擦、揉、搓等多种技法,内行仔细看就能看到这些细微变化。”朱老笑着说。

朱常棣继承了古人技法的同时,也有诸多创新。“四川山水和其他地方的山水风格有很大不同,比如四川的山石麻点很多,不少都是砂石结构,带有破纹,因此我也采用了与之不同的笔法来展现其风貌,我看到的石头是什么味道,画出来就是什么味道。”朱常棣所言的笔法,在圈内有个响亮的名字“常棣皴”。

作为一名思维敏捷,善于总结的学者型艺术家,朱常棣有着不少立意精妙的创作理论,比如他说画家要充分运用辩证法,“绘画是辩证与统一最好的体现,一幅作品是点线面的有机组合,此外,黑与白,淡与浓,虚与实,长与短,大与小,冷与热等等,国画创作更要重视散和密的对比,干和湿的对比。”

又比如他提出的绘画“形体学理论”,“所有的物体在光的作用下,都是基本几何体及其组合,把‘画法几何’融入绘画中,可以用几何的理论进行绘画造型,你看我山水画里都是由一个个圆锥体和长方体构成的……”这个独特的观点来自于朱老昔日工科大学的读书经历。当年朱老大学毕业后,还在中科院成都分院机械自动化系当过三年时间的副研究员,因此他总能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和总结中国传统绘画。

不久前,阿坝师范学院美术系的领导听了朱常棣的美术理论后感到非常有意义,不仅邀请他去讲学,而且还将朱老的理论正式纳为学院科研项目,并计划出版名为《挥洒江山——朱常棣形体学教学新篇》的专著。据了解,这本书预计三年完成,仅配图就多达近500幅,现在朱常棣已经写完万字大纲,今年九月底至十月中旬,他还会去阿坝师范学院开讲座,和全院师生分享自己多年积累的创作感悟与心得。

【他们眼中的朱常棣】

蒋东生(四川文联党组原书记):

最令人赞叹的是用笔泼辣而大胆,墨色运用自然,不时重墨涂抹,破笔皴擦点染,挥毫得意时,一笔则横扫一米多远,他在处理心与画、神与形、笔与墨、笔与纸、墨与纸、水与墨、刚与柔、阴与阳等28种关系上,做了深入的探索。

蒋静娴(朱老的学生):

不久前,朱老还带着一众弟子奔赴理县写生创作,我们写生的不少地方都很艰苦,老师不光自己现场创作,而且还要指点学生创作,有时在野外一呆就是一整天,特别辛苦。朱常棣的不少学生都是画羌寨而成名,因此他也乐意让更多弟子通过画笔展现羌寨之美。朱老也喜欢画寨子,因为寨子层次变化丰富而且别具生活情趣,是一幅画作的点睛之笔。朱常棣的创作重心是巴蜀的大山大水,但他画的寨子往往让人赞不绝口,过目不忘。可以这么说,朱常棣的山水就好比人有了躯体,而点缀其中的寨子又赋予了其灵魂。

吴永强(艺术评论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常棣的山水画创作正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结果。“数十年来,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外出游历和写生的脚步。而巴山蜀水又总是其首选之地。在此,朱常棣穿越东西,行走南北,登雪山,攀云岭,涉江河,过峡谷,入村寨,反复不已。”

评论 1

  • 北海之滨 2018-08-19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