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遗事|北洋海军军服考

封面新闻 2016-09-19 09:41 3520

​清代早期军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八旗军队,约有25万人,一类是汉人编成的绿营兵,人数约64万。自康熙年间后,绿营兵已经成为常备军的主力,军服由兵部统一拨发,样式统一。这一款式军衣俗称“号衣”,衣服宽肥长大,官弁的铠甲等既笨重又不方便行军。

1840年后,随着中外交流的频繁,中国军队的服饰也在发生改变。

作为中国第一支完全采用近代化军事制度、训练样式,装备近代化武器的军种,北洋海军在服装制度上也是最早引入近代化设计思想的军种。

北洋海军从筹建开始,相关的旗帜和章服制度即开始拟定。

1882年由丁汝昌审定,中国第一本参考西方海军相关制度制定的《北洋水师号衣图说》问世,其中详细规定了北洋水师军官、士兵的服装和徽记样式。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并于1888-1890年间制定了更为西式的军服,这就是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穿着的这套章服。

如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所说,和这支军队本身具有的中西交融的特点一样,北洋海军的制服设计也充满了两种文化交汇的特征。这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军服样式一直持续使用到甲午战争结束后,在清末新建海军时,被完全西式的军服所取代。

1882年版:北洋水师号衣图

清廷虽早有水师建制,但水师官兵穿着的都是顶盔贯甲的步兵衣装,这种情形一直沿续到近代。

清同治七年(1869年),福建船政局自行制作兵船,即另立水师旗帜与号衣。水兵眼色与陆军相同,另在胸补内书写“xx轮船”字样。例如福建水师“扬武”号巡洋舰上的水兵就写有“扬武轮船”字样的水勇号衣。这只是将水兵与陆军区分开来的一种标志,并不是中国正规的海军军服。

福建水师杨武号上的水手正在操炮的情景,水手衣服后面写有“杨武轮船”。

1874年,清廷总理衙门创议筹备海防,提出“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从1875年开始筹建到光绪七年(1882)北洋水师正式创建,中国拥有第一支正规海军。

在早期,北洋水师官兵的服装还是传统形制,其后水师将领向总理衙门汇报,在船上穿传统水师服装有诸种不便,经朝廷同意,由长袍改为短褂,同时吸收西方海军服饰的通例,以及号衣袖口花纹变化和肩图案等区分官职与技能分工,此举称为传统水师服饰变革的开始标志。

1882年夏,为了辨等级、壮观瞻,与西方海军接轨,由时任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组织人员,在参考英国海军军服的基础上拟定起草,并经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颁行了中国第一部海军服装规范《北洋水师号衣图说》,而这是目前能看到的中国第一部近代化的军服规范。

1882年版的北洋水师号衣图说。

这部图说中详细规定了北洋水师官兵的军服样式和着装制度,将军服分成官弁、洋枪队、水手夫役等三大类,每类又分为春秋冬季制服和夏季制服两种,对于军官还另有关于礼服的规定。

1882年版的北洋水师号衣图说。

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说,整体来看,各种设计思想、服饰制度,与英国海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却又有着浓浓的中华文化特色,体现了当时中国文化居于强势地位时,对于外来文化的一种包容消化。

1888年版:西方海军的搭配法

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批准施行《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作为法定国家海军的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北洋水师这个名词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在《北洋海军章程》中,列有专门的冠服规范,可以视作是对1882年样式的解释和修订补充。这部分内容同样分为军官和士兵两个部分。

军官服:《北洋海军章程》中关于军官服的部分,重申了服装的穿着规范。规定海军的大小官员,平时穿着行装(军服)。在庆祝皇帝太后生日的万寿圣节,以及元旦、冬至等时令节气,应穿着礼服,如果刚好节庆时因公在岸,则和岸上官员一样,穿着朝服。

军服样式:从留存的照片看,已经出现了蓝色军官服和白色马裤的组合,即西方海军中标准的半白服搭配法,这种着装样式应该可以认定是在舰服务时的常服,与全蓝色的穿法可以混用。

致远舰主要军官合影中立者为邓世昌和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琅威理。图据: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

军衔标识:据陈悦考证,可能是因为存在难以识别等缺陷,早期在镂空云头里标识职位的做法被取消。原先装饰在袖口的云头更改为简单的黑色镶边,而云头内那些复杂多样的职位图案则进化为简单明了,更类似西方海军的军衔标识。新出现的军衔标识仍然装饰在军服的袖口,位置较高,接近肘部。

最初是金线绣制的龙纹,军官一般为双龙戏珠纹,龙珠颜色的寓意目前只有一份北洋海军水兵的口述可以研究,这位名叫苗秀山(1873—1962)的北洋海军水兵,在1961年10月13日接受研究者戚其章先生采访时称,“当官的都穿青纱马褂,边上带云字,级别以袖口上分:炮手是一条金色龙;管带、大副、二副都是二龙戏珠,但珠子颜色不同。管带的珠子是红色的,大副的珠子是蓝色的,二副的珠子是金色的”。

北洋海军军服图式。图据陈悦《甲午海战》。

甲午战前:陈悦说,另根据存世照片推测,在甲午战争前夕,为了进一步与西方海军接轨,北洋海军的军衔标识又发生了变化。在原先的龙纹军衔符号之下,增加了完全西洋化的金线袖饰,即所谓的金杠。以金线的宽窄、数量来区分军衔职务的高低,比照清末新建海军的《海军旗式及章服图说》中相关记载,可能的标准是:高级军官(提督)为1宽道,舰长为4中道,由此类推,直至1窄道。

水兵服:水兵服的制度在《北洋海军章程》中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是更换了原先用金线绣在领口绣字以区别所在舰只的做法,改在上衣的胸口增加一块方形的补子,左襟为“北洋海军”,右襟则是军舰的名称。

洋员制服

从北洋水师时代到北洋海军,军中雇佣了大量外籍顾问。但是对于外籍雇员的服装样式,并没有专门的规范。

如曾任北洋海军总查的琅威理等人,军服仍旧自己国家的海军制服,但在袖口自己国家的军衔之上,加上在北洋海军获得的军衔符号,以显示在国外服役的特殊经历。

英国人琅威理担任北洋海军总查时的照片。彩版图片为后期上色,由陈悦提供。

另如北洋海军镇远舰的美国教习马吉芬等人,则是直接穿着北洋海军的制服。甲午黄海海战后,马吉芬因伤返国。

在北洋舰队任职的美国人马吉芬,在黄海海战后拍摄的照片。彩版图片为后期上色,由陈悦提供。

1897年2月12日,在他所尊敬的丁汝昌提督和私交甚好的友人杨用霖自杀后的2周年纪念日,马吉芬在悲愤中拔枪自杀。遵照他的遗嘱,马吉芬下葬时身着一套北洋海军的制服,而棺椁上则覆盖着黄底青龙海军旗。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历史顾问: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