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档案 | 泡在盖碗里的茶趣:明文规定男女不能混坐、不准赌博

封面新闻 2017-09-26 17:40 9441

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成都的巴适,舒服的慢生活,是源于那千百年流淌和滋润在天府之国的自在,安然和笃定。

之前一位歌手用慵懒舒缓的曲调,再一次唱红了这座城市,唱出了它温和婉转的气质。其中小酒馆也成为城市代名词,那里拍打着城市的节奏。

但和你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不仅有玉林东西路醉人的酒,还有街头巷尾的小茶楼。

很多人了解成都,都是从一杯茶开始。现在如此,百年前也如此。成都茶文化也在时间的沉淀中越发醇厚,翻开老档案的一角,还能嗅到一丝茶香。

茶馆

绝不会与药房为邻


说成都是浸泡在茶碗里的城市,一点也不为过。

“走,去吃茶。”一闲下来,成都人便相互邀约,踱步走进屋门几米开外的某家茶馆,一屁股窝进竹靠椅,一坐就是大半天。

右手提铜壶的茶倌流星般转走在各组桌椅间,一见有客人入座,左手便捏起一副白瓷盖碗茶具,“扑”地放在擦拭干净,却被岁月抚摸出斑驳的四方桌上。吆喝一声,铜壶花式翻转,再猛地抽抬,一股热水从一米长的壶嘴中直泻入碗,一气呵成,滴水不漏。

品茶,谈笑,听书。氤氲茶香和家长里短中,是成都人悠然和平和的生活态度,百年前也如此。

李劼人笔下的茶铺,是老成都的特景。“全城不知道有多少,一条街总有一家。有大有小,小的多半在铺子上摆二十来张桌子;大的或在门道内,或在庙宇内,或在人家祠堂内,或在甚么公所内,桌子总在四十张以上。”

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即有454家。而1935年老成都《新新新闻》报载,每天进茶馆的老成都人,几乎是全城人口的五分之一。

而惊叹于这茶文化氛围,更多的是“只缘未在此山中”的外省人。作家萧军1938年抵蓉城,便曾感慨:“江南十步杨柳,成都十步茶馆。”当代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何满子则回忆:“茶馆之盛,少时以为当属江南为最;稍长,到了一次扬州,才知道更盛于江南;及至抗日战争时期到了成都,始叹天下茶馆之盛,其在西蜀乎。”

除了覆盖密集,老成都茶馆区位布局也有“讲究”。大多老板喜设茶馆于十字路口上,方便招徕茶客。而且街头茶馆旁也总会设有厕所,有着逻辑上的合理性,但药房就一定不会与茶馆相连,毕竟没有一家茶馆老板希望,客人喝了自家的茶就要去抓药。

茶客

不允许馆内男女混杂

老成都的茶馆,基本上是大老爷们的江湖。

不管是邻里的纠纷解断,还是货价议定,亦或是帮会聚头,你言我语左推右搡,捋袖提裤唾沫横飞的,都不会是闺中妇人。

受观念的束缚,女子就不得抛头露面,只能深居家中,管理后院杂物,哪还插手这茶馆内的纷纷扰扰。而敢于或者“受迫”进入茶铺或烟馆的,基本上也就是一些烟花女子。

在老成都,政府层面上也明令禁止茶馆里出现男女混杂的情况。

禁止茶馆内男女混杂有伤风化

一份由成都市档案馆提供的老档案显示,省会警察厅曾下训令,要求各茶馆的来宾中不能出现男女混杂,因为其有伤社会风化,如果发现则将处以惩罚。

这样的情况,在社会逐渐开化,人民观念进步下有所改变。最先,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的茶坊开始出现女茶客。本园内的茶馆多为知识阶级聚集的场所,所以最先打破“传统”引领风潮也不足为怪。

陆续,漱泉茶楼里,华华茶厅等高档地方,也偶现太太小姐们婀娜身影。快到傍晚,一路叮当响,包着白、黄铜车辕,撑着黑白丝绸的私包车忽停门口。身着贴身丝质旗袍的官太太小姐们低头下车,捋一捋滑下肩的批纱,昂头扭进茶楼。

不为那一盏茶的消遣,大多官太太小姐们只爱来凑个热闹,听那说书艺人们唱罢悲欢离合,拍尽风花雪月。也有的只当过来歇歇脚,算好时间赶去电影院看最近的热映。

除了女茶客,茶坊里也有帮忙烧水泡茶的女招待,就算有命令禁止男女混杂,但帮工中出现女子也不太招惹非议。而最早出现女茶招待以及女茶房的,还属春熙北路的三益公,其复制着大上海的繁华,也“沾染”了相似的风气。

茶水

泡茶的水要用沙缸过滤

如果哪家茶馆前飘“河水香茶”,那一定最受茶客待见。

河心水泡茶好,不像井水泡茶味带碱,老茶客一闻一品便知。

好茶背后,则淌辛酸。因为要用河心水泡茶,便也给周边县或城郊失地的贫苦龙门带来就业机会,挣点脚力钱。

四川民俗学家刘孝昌介绍,特别是每到冬日数九寒天,河水刺骨,挑夫依旧赤着双脚,挑着木担,踮脚踏入河心取水。家中或因丈夫患病、或因家景贫寒、无米下锅的农妇,也只好抛头露面当起挑水工,顶着炎日沿街担水,挣口活命钱。

当然,也有取井水泡茶的茶铺。

“成都的水井,水质有好否不同,过去要分沙底和泥底,沙底水井的水质好,清澈优良似河水,可以用来烧水煮饭、饮水泡茶,所以民间称圆河水。”同时,刘孝昌也提到,被称为泥底水井的水质就较差,带泥腥味,则只能用来浆洗衣物、淘菜、消防用水。

不管河水还是井水,茶馆饮水卫生很讲究。一份成都市档案馆出具的1935年茶社须知中显示,当时不仅对茶馆营业时间做出规定(只许到二更),更强调了茶馆内的卫生状况:茶坊内要粉刷干净,擦茶具的布帕不能混用,茶水应煮沸,而且烧煮前必须用沙缸过滤。

关于老成都过滤饮水,一般家户人家最多在自己水缸里几颗黄豆大小的白矾沉清井水,达到净水的效果。但既然有明文规定,也关系到茶客卫生健康,茶馆后院都会设有一口沙缸。

刘孝昌介绍,滤水用的沙缸要选用能盛下两、三担水大土陶缸,先在缸底部外侧凿个小圆洞,安根细竹管作出水口。“沙缸底部先放上一层棕丝,上面铺上一层干净的细砂,细砂上又是一层棕丝,再铺层粗沙,讲究的还把锤小的炭在粗沙上,并再用棕丝层作过滤,最后放置小豆石,棕丝大石块即成。”

上百年的时间,老成都人一直沿用这种方法过滤河水、井水。其中这所用到的炭,即在成都周边山区,用青冈木与空气隔绝高热干烧制而成。其实际相当于活性碳,具有吸附作用,以清除水中不净之物。

茶谈

馆内传谣者要被罚

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茶盖翻转在茶沿旁,刮起杯中天地,挑起这人世浮沉,品出那人情浓淡。

老成都的茶馆,是会客厅。不管是家中无像样茶具用于招待的穷人家,还是不缺端茶送水下仆的一般门户,都喜欢将接待来宾的地点选在茶馆。“走,去口子上那家茶馆坐坐,据说上了邛崃的新茶。”

禁止在茶馆内散布谣言

进入茶馆,双方一下子也没了主宾间的客气。花个三四文钱制一杯茶,或高谈见闻,或寒暄近日境况,亦或侧听邻座逸闻,都比守在空屋子里尬聊强。在有声谈说下,盖碗三件套则摆出无声语言:茶盖斜放碗沿,续水,反搁碗口,留座。

人多口杂,也难免不生口舌之争,或起空穴来风。

李劼人曾提,老成都的茶馆也常是解决口角的场所。哪两家有争论了,便约到茶馆,一比高下,理亏的买单。如果双方互不相让,直接茶杯,茶凳,甚至茶桌上手,以拼个输赢。待那些街差,保正来打架才停止。

“狡猾”的茶馆老板见官人来了,立马把以前的旧碗破杯混进被客人砸坏的,要求赔偿。可当后来设立警察管理更规范后,也难得见茶馆内再发生此类事件,也断了老板的一点财路。所以他们也还在首任警察局总办周善培的背后,不满地骂其“周秃子”。

另外,对于茶馆的舆论管理,1913年老成都亦颁布训令,禁止在茶馆等公众场合散播不实消息,以乱视听之人。这份档案也至今存留与成都市档案馆。

禁止在茶馆赌博

当然,除了谈笑,茶馆内也衍生出听说书,做手工,打纸牌还有掏耳朵等休闲项目。对此,老成都也有一定程度的管控,比如也在1913年,老成都相关部门颁布了禁止在茶馆内赌博的训令。其中提到,近日有借吃茶的名义,聚众打牌赌博,影响社会风气。如经发现,赌博之人涉事茶馆都将受到惩处。(档案资料由成都市档案馆提供)

评论 2

  • fm35546 2017-09-28

    哈哈哈哈好

  • 微软小冰 2017-09-26

    改天也试它一试感恩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