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鲁奖诗人杜涯③:“诗歌教我愈来愈纯正、善良、宽容、向上”

封面新闻 2018-11-08 11:56 36325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鲁奖作家专访系列之诗人杜涯③:“诗歌教我愈来愈纯正、善良、宽容、向上”

杜涯:河南许昌人。曾获“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称号、“刘丽安诗歌奖”、《诗探索》年度奖等。出版有诗集《风用它明亮的翅膀》(1998年)、《杜涯诗选》(2008年)、《落日与朝霞》(2016年)。《扬子江》诗学奖等。2018年8月,杜涯因诗集《落日与朝霞》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是五位诗歌奖获得者中唯一的女诗人。

杜涯

封面新闻:为什么对自然有如此炽热的喜爱?

杜涯:可能和天生的素质有关。我觉得我天生就比较懂得自然,但我不太懂得人群,不懂得人心。我感觉上天在某方面的天生素质上多给予了我两分,在其他方面则减去了我两分,所以在人群中我常感到懵懂、混沌,甚至不知所措。这个从医学科学上是可以解释的:一个人生来时,大脑信息细胞是有限的,每个细胞只能载一种信息,某种信息所占据的细胞多了,其他信息必然会减少。我可能就是生来时大脑细胞多载了点“自然”的信息,少载了点“人群”的信息。

封面新闻:优秀创作者需要沉淀、守住内心的寂静,但作品却又需要知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对您来说,该如何对待?

杜涯:我好像没怎么考虑过这个,也不感觉二者之间有什么矛盾哦。我觉得一个诗人完全不需要离开书桌,去外边寻找什么知音。诗人的任务就是写诗,你只需写诗就是了,其他的都与你无关,你也不必苛求自己。一个诗人若真的有才华,你只需写出优秀的诗歌来,读者或知音自会到来。当然,我不能用自己的原则去要求别人,特别是年轻诗人。毕竟,一个人要经历一些坎坷、困顿、磨砺、经历一些岁月后,才能拥有内心的淡然、旷然、镇定、力量。我只想以我的经验告诉年轻诗人:优秀的、伟大的诗歌永远不会产生于喧嚣、浮躁,永远只在孤独、寂寞、安静中生成。

我常常想起荷尔德林。通常,人们大都认为荷尔德林是“不幸的”,他在世时很少发表作品,几乎没有声名,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终生孤独、忧悒;而自37岁时,他便精神错乱,在图宾根内卡河畔的一座塔楼上孤独地度过了36年的余生,直至去世。可是在我看来,荷尔德林其实是幸运的,上天对这个“最为纯真的孩子”是很厚爱的,之所以让他在世时几乎没有声名、几乎不为世人所知,就是为了让他在孤独、寂寞、安静中完成他的伟大的诗歌作品。而自37岁后,便完全是荷尔德林的休息时间了:他已完成了他的伟大的诗歌作品,人们、包括神,都已不再苛求他什么。此后的年月,他每日于塔楼上凭窗远眺远处的河流、旷野、山影,此时,焉知诗人的内心所缓缓流过的不是生命的痛苦过后的淡然、旷然、安宁、沉静?

封面新闻:在不同人的眼中,诗歌审美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在您看来,一首好诗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杜涯:的确,诗歌的审美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标准。在我看来,一首好的诗歌应具备以下条件中的一种或数种:1.它写出了一种普遍性;2.它连通了有限与无限、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此在与彼在;3.它能使人忘记短暂,看到永恒,使人离开眼前而抵达遥远,离开现实而抵达梦想,离开此时此地而抵达广漠浩瀚的宇宙空间;4.它能使人感到愉悦(使人感动或悲伤也是一种愉悦);5.它能够滋养、安慰人们的心灵;6.它能使人在心中感到一种温柔或柔软或激情或唤醒,在心中生起纯洁、明净、或悲伤、或崇高的情感;7.它能引领人纯正、善良、宽容、向上,让人从中感受到温暖、光明、希望、力量,并且安慰他、提升他、照亮他。

封面新闻:你说你一直在寻找一个精神的故乡。如今您找到了吗?如果让您概述,那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杜涯:自我出生来到人世上,自我有记忆起,我就在人世上寻找着什么。每当我出门,我就会不由抬头向远处遥望,向天空仰望。到任何地方去,我也总会四顾环望。19岁自卫校毕业后,我曾经历了10余年在地面上的痛苦的寻找:我不停地到外边去,到一些地方去,我寻找一条河流,寻找落日的去向,寻找一个地方……直到30岁后,我才逐渐明白,我所寻找的在人世上并不存在。因为,我要寻找的,(我后来明白了)其实是神,是神的居所,是神的家乡,那里可能就是我所来的地方。我时常能感受到那一切,偶尔还会看到,那一切的神圣、庄严、崇高。

封面新闻:总体来说,诗歌给你带来怎样的意义?

杜涯:关于诗歌之于我的精神意义,可以尽量说得简略些。我追求高远、纯粹、神圣、崇高、圣洁、无限、永恒,而诗歌一直都在这些方面帮助我,帮助我实现,帮助我抵达。并且,借助诗歌的翅膀,我一次次地从现实生活的挣扎、黯淡、从有限的存在中脱出、飞离,抵达了梦想。诗歌教我愈来愈纯正、善良、宽容、向上,给我温暖和力量、光明和希望。我多么感谢上天,今生将诗歌恩赐给我,使我在人世上拥有“诗人”这个高贵、骄傲、光荣、圣洁的称号。

封面新闻:现代人大都渴望“在别处“,到远方,更大的世界去。但您选择留在熟悉的家乡,依然能写出精神和诗歌的远方。

杜涯:我天生的血液中有一种躁动不安的因子,它使我不可能待在一个地方而长久不动。事实上自四五岁起,我就开始跟着热爱大自然的父亲出门远行;长大后我便开始独自出门远行,每年都会出去几次,去豫西山区,去秦岭,去雪山,去江河边,去东部沿海,去南方。现在,我虽然因健康原因而不能像以前那样经常到外面的大自然里去跋涉行走了,但还是会偶尔出去的。虽然我现在是住在家乡,但我的心、我的精神仍是在远处的,在遥远的地方,甚至是在比以前更遥远的地方。我说一点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心灵的边界也即思维的边界,精神的世界也即语言的世界。你的心灵边界决定了你的思维边界,你的精神所在的世界也决定了你的诗歌语言的世界。

吉狄马加(左1)为杜涯(左3)等获奖诗人颁奖

封面新闻:鲁奖是份量很重的奖项。得奖者会从中得到肯定、鼓励。如果仅就文学意义的精神层面来说,奖项给你带来的积极肯定作用大吗?

杜涯:就精神层面来说,影响并不大。我相信对于其他一些成熟的诗人来说,也会是这样。当然,能获得鲁奖,我也是感到愉悦的。因为由此而获得的奖金,解决了我的生存困境,我暂时不再为生存而焦虑、愁苦了,我又可以在原来的诗歌之路上继续走下去了。

封面新闻:您现在是在老家生活。乡村有很多优点,不可否认,但也有不少现实的、世俗的,甚至沉重的东西。一般人会认为,这些对诗意是一种磨损。尤其是现在农村社会受到外部世界影响,变得比较功利。您是怎么克服这种磨损,保持一种诗意的状态呢?

杜涯: 一般人对河南乡村的看法,可能是一个与乡村有距离的、外部人的看法。其实河南乡村真的不是他们在远处所看到的那样。我所看到或亲身体会到的河南乡村或乡村人是:善良、质朴、宽容、厚道、谦让、温良、隐忍,待人宽厚、温和,有点傻气,骨子里却不乏正直、正义、勇敢、担当。河南由于其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苍重的地理环境,确实是一个铸骨养气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出生并成长的人,大都善良、宽厚、正直、勇敢、担当,诗人杜甫、徐玉诺、王东东等就是河南人的典型代表。

所以我在乡村居住生活的这些年,并没有感到“诗意的磨损”,相反,我得到的是“诗意的增长”:他们用他们的善良、宽容、温暖、关怀接纳我的落魄、归来、病弱、一无所有,对我只有关怀、同情,而无嘲笑、嫌弃。并且,正是从他们对苦难、困顿的隐忍、接受中、对生死的淡泊、坦然、顺遂、无谓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实、淡定、安顺,从他们的平淡劳作、日常生活中认识到了生活的壮丽、美好,加之我过往所经历的困苦,最终使我获得了足够的内心的镇定、内心的力量。

当然,乡村中偶尔也有粗砺、愚昧的一面,有一些缺点,但请仔细想想,源头在哪里呢?是谁最先把城市的垃圾倾倒到乡村?是谁最先把污水排到乡村,污染他们的田地、水源?是谁最先把劣质的、甚至过期的物品、食品等运到乡村去卖,把他们不多的血汗钱哄骗到手?是谁至今仍在乡村走街串户,散发所谓的医学专家优惠诊疗名片,哄骗他们到城里的一些劣等医院看病,榨干他们的血汗钱后,仍让他们带着一身病痛回村?(注意:我这里说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河南。)一些人,一方面自私如此,一方面却高高在上地指摘乡村人,请扪心自问,这对乡村公平吗?

外人看到的是河南乡村或乡村人的缺点,我却知道他们有多么温良、厚道、隐忍、挣扎、弱势、无助,所以,我对我的乡村、我的乡亲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包容、宽容:无论他们有多少缺点,无论他们做错了什么,我都会完全地容忍他们、原谅他们。无论外界怎样指摘、嘲笑、贬低、唾弃他们,我都永远永远地和他们站在一起。

我是个有“家乡情结”的人,我深爱我的家乡河南,外界对河南的误解、嘲笑、贬低、唾弃等,只能让我更爱河南、更怜悯河南。2006年5月,我在福建晋江的一个诗歌会议上发言,当谈到河南时,我一下子没控制住,竟当着几百人和媒体的面而泪流满面,不得不中断了发言。2018年9月19日那天上午,我在省城郑州参加一个文学界的欢送会,需要我做简短发言,当我说道“家乡的人们给了我这么大的鼓励”的时候,又一下子哽咽了,并哽咽着发完言。在座的人可能奇怪我怎么会那么激动或感动,其实都不是,而是当我说到“家乡的人们”的时候,一下子又触动了我心中的“家乡情结”,我心中的对河南家乡的爱、对河南的痛、怜悯等都一起涌来,使我心痛,使我心中落泪。我平日到外省开会时,和外省的诗友交往时,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善意地对待每一个人,努力做到不让自己给别人带去一丝一毫的伤害或不好,我多么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善意地对待我的河南,我深爱的河南。

评论 2

  • 我就是你 2018-11-10

    祝贺🎉

  • 北海之滨 2018-11-09

    👍👍👍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