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国宝”上两会 出镜书记于会文:“为‘公’而红,是我的荣幸”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3-09 14:32 71179


视频来自大足融媒体中心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于会文比往年更忙。在会议间隙,他一遍遍配合各个媒体,接受采访、拍摄“开箱”短视频,笑呵呵地揭秘他的黑色行李箱里到底装了什么“宝贝”。

“装的是我们大足石刻的初心和传承。”启程北京前,这位重庆市大足区委书记拍摄了一组以大足石刻为主题的短视频,在第一集中,青山环绕,静默千年的石刻们都“活”了过来,世界最大的石雕半身卧佛、世界石刻艺术的瑰宝千手观音、罕见的长卷式组雕们……都在后期制作下,纷纷发言,“表达”着想要钻进书记行李箱的意愿。

“太大了,太长了,太高了……”视频里,于会文转头,眼神一定,了然笑道,“就是你了。”

画面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段生动活泼的讲述,成功吊起所有受众的胃口。视频在3月2日晚上发布,两天内,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300万,点赞量超过100万,评论上万条,而各搜索平台搜索“大足石刻”“大足”等关键词的数量几何倍增长。

毫无疑问,距离北京千里之外,大足石刻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大热点,而参演短视频的书记,也被网友评价为“融媒时代最懂传播规律的官员之一。”

“为‘公’走红,我的荣幸。”3月8日晚,电话那头,于会文爽朗笑道,“但是我绝对不是最懂传播规律的,这里面的学问还多着呐。”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大足区委书记于会文

“大足石刻就是我出镜的最大底气”

事实上,因为第一天在视频里留下悬念,于会文那个黑色半旧的行李箱,从伊始就承接了来自线上线下的好奇打量,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候的同学,来自新疆、青岛、贵州等多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直接打来电话,问他到底带到北京的是啥“宝贝”。

于是,就在驻地的房间里,他摆好手机,自己录下了“开箱”视频。被他妥帖收进行李箱的,是一副23.15米长的精美手绘画卷,囊括了大足石刻宝顶山和北山所有重要的石窟造像,是由大足石刻博物馆首任馆长郭相颖历经三年时间手绘完成的。

接下来的几天,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电视新闻到网络平台,于会文操着略微北方口音的普通话,一遍遍讲述着关于这幅手绘画卷的故事。1999年12月1日,郭相颖带着这幅画卷,走进第2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场,将大足石刻全面展现给世界,也就在这一天,世界遗产委员会全票通过,将大足石刻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成为重庆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就是希望能在全国两会这么重要的时刻,让更多人关注到大足石刻。”于会文坦言,很久之前,他就开始思考带什么最能代表大足石刻的东西到北京,对此,同事们提了很多建议,“但就像视频里说的,要么太大、要么太重,的确带不走,最后就想到了带郭老的这幅画,等于将整个大足石刻都带上了。”

而在这场引起好奇心计划中,短视频是关键一环。于会文透露,此次的三个短视频,他参与了两个,花在拍摄上的时间只有半天,但加上前期策划、脚本撰写、后期剪辑,总共费时一周左右,“我们跟摄制团队边拍摄边修改,就像演员演戏一样,不停商讨拍摄的角度、场景、台词、眼神等,最终形成大家看到的这个视频。”

视频火了,关注多了,夹在议论中的质疑也就有了。面对“领导个人出风头”、“官员太高调”、“地方一把手也想做网红”的声音,于会文坦言自己从未放在心上,“因为有底气呀!大足石刻就是我出镜的最大底气。”

在于会文看来,世界八大石窟之一的大足石刻,是继敦煌之后,第二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代表着公元9到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这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的每一龛石窟都是古代能工巧匠们的精雕细琢出来的,怎么拍都好看,也足够撑起整个场面。”

“在地方工作,我们更要懂传播新变化”

事实上,这并不是于会文第一次在全国两会期间被关注。2019年,时任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的他,因为在谈及四川大气污染防治时,一段家庭分工的讲述被制作成短视频,登上热搜,事后,他的家庭情况被网友围观议论,同样的,这些外来的打量并未影响到他,“大家都来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关注到四川的变化,挺好的。”当时,他对一位记者说道。

不知不觉,这位昔日的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已经履职重庆大足区委书记一年多了。大足石刻,是于会文任职大足之后调研的第一个地方,即使时隔一年,他仍能回忆起自己首次置身于沉静肃穆的石刻群前,内心的震撼,“我当时就在想,这么好的国宝,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而且要用现在人们普遍喜欢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2020年8月,疫情常态化之后的第一个夏天,一则关于大足石刻的短视频被上传到线上,发布者是一位有着千万粉丝的头部旅行博主,在这段时长62秒的讲述中,光影斑驳,石窟静默,千年时光打磨下,充满世俗之美的艺术殿堂缓缓展开,视频收获的23.7万点赞,让大足石刻在新媒体营销中的“试水”告捷。

在视频的留言区中,一则收获了3382个赞的留言写道:大足石刻真的很震撼,对比龙门云冈敦煌等石窟来说,可能知道的人相对少,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交通也还是比较方便。

这则留言让于会文思考了很久,在履新大足后的一年里,他在工作之余,几乎翻遍了关于大足石刻的研究文献和书籍,如何让这千年的瑰宝,拥有与之匹配的关注度和文化传承,成为整个大足发展绕不过的命题。

“我和大足石刻研究院、宣传部、文旅委的负责同志一起,私下讨论过很多次,怎么让大足石刻被更多人关注知晓,最后达成的共识就是宣传方式和内容并重,再以个性化抓住受众。”于是,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大足在这方面下足深水,在机场、高铁上精准投放,主题城市营销活动,吸引超过600万人次参与互动。

“这些成绩,说明我们在营销上下了真功夫,路子是对的,成效是明显的。”连续两年的全国两会,于会文都参与了大足石刻的宣传拍摄,他相信,在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需要线上线下两条群众路线同时推进,“更为关键的,我觉得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地方党委负责同志,更应该懂得运用新媒体,懂得用媒体语言来让传播最大化。”

“新时期,世遗也有世遗的责任和机遇”

改变也正在一点点发生。

今年伊始,于会文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最新修订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在这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编入了大足石刻的图片和文字,而起因,是他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将大足石刻编入国家统一发行教材的建议》。

“大足石刻是继敦煌莫高窟之后第二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石窟,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极高,造像中蕴含的‘慈、善、孝、义、廉’等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理念,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无穷生命力,理应在青少年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很快,于会文的建议被采纳,大足石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跃入《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已经在今年春季开学后,出现在孩子们的书桌上。

在于会文看来,用大足石刻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去浸润新一代人的心田,这也是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另一方面,就在他履新大足的次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重磅落地。

“这是我们的大机遇,”有着在四川多个岗位的工作经验,于会文第一时间联系上四川相关市州领导,很快,大足发出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遗产发展联盟的号召,联动都江堰、峨眉山等世界遗产地,实行游客互认、门票互惠、宣传互动、线路互通,携手川渝主要旅行社共同营销大足旅游钻石线路,同时,大足明确了必须国宝环保一起护,经济民生一块抓的路线,“我们要做到国宝环保的高水平保护、经济民生的高质量发展,二者协同并进”

从成效上看,尽管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旅游业受到较大影响,但在7月,旅游市场逐渐恢复后,大足石刻旅游呈现火爆态势,游客接待量迅速恢复至疫情前的84%,特别是8月至12月,团队过夜游客达到2019年全年的8.4倍,星级酒店一房难求。

“抓好大足石刻的保护研究利用,既要练好内功、打造‘长板’,又要扩大朋友圈、优势领跑。”于会文透露,今年7月,大足将召开一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推进会暨文化旅游发展大会,邀请包括重庆、四川在内的全国多地文旅部门齐聚大足,把大足的好山好水、人文底蕴展示出来,“我们将把这次会议办成一次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商旅游发展大计的务实合作大会。”

另一方面,今年两会期间,在于会文提交的建议中,他的聚焦从大足石刻扩大至整个南方的石窟寺保护,很显然,在形成“北有敦煌、南有大足”的学术双星目标下,大足正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踏实前进,而在“为公”而红的责任感下,这位不吝于出镜的书记,讲述还将继续。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