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 四川岳池县城一居民嫁女“坐歌堂”

封面新闻 2018-02-13 15:11 31556

“新姑娘”和闺蜜看着手机屏幕的文字唱“坐歌堂”歌曲

2月13日上午,四川广安市岳池县城“同创家园”小区住户唐正华的女儿苗苗出嫁。苗苗出嫁前的一天(即12日)晚上,苗苗的闺蜜、亲友围坐一起堂屋(即现在的客厅),用“坐歌堂”的方式陪苗苗度过做女孩的最后一夜。唐正华说,无论居住在哪儿,用传统的方式把女儿嫁出去心里才踏实。

以往,在广安华蓥市、广安区、岳池县,南充蓬安县、高坪区等地方农村的传统婚姻,一般要经过说媒、吃见面酒、定婚、迎亲、坐歌堂、办婚礼、回门等程序。如今“坐歌堂”在乡村也极为罕见了。唐正华家在岳池县城,苗苗在成都工作。但唐正华嫁女,依然固守坐歌堂民俗。唐正华说,这是受他八旬老母的影响。

唐正华的母亲叫卢春玉,今年86岁。她出嫁时,就是在原汁原味的“歌堂之夜”度过的。她育有9名子女,其中有5个女儿。她的女儿出嫁前一天晚上,多经历了坐歌堂。孙女苗苗出嫁,当然也要坐歌堂。因此,苗苗从成都赶回岳池完婚时,家里所有人都不同意免去“坐歌堂”这一环节。

新郎新娘合影照

在岳池“坐歌堂”婚俗中,准新娘在大婚前一晚上叫“新姑娘”。12日晚上8点,两个姐妹手执银灯,把头顶红帕的“新姑娘”苗苗从闺房中扶到客厅,众姐妹边走边唱:“欢迎新姐到中堂,一对银灯照粉墙,镜屏高高搁桌上,今夜恭贺新姑娘”,称为“迎灯”。坐定后,苗苗开唱,俗称“开声”。再由姐妹中一人领先唱歌,称“起头歌”,然后由众姐妹和长辈轮流接唱。歌词内容有苗苗与同伴、亲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恩之情,也有苗苗的姨妈、姑姑告诫苗苗要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关系的内容。唱到谁时,谁就向桌上丢钱,名曰“压箱钱”。晚上11点,姐妹们唱起“散堂歌”、“送灯歌”,再手执银灯缓缓把苗苗送回闺房。之后,苗苗的爸爸给每位唱歌的亲友发一份“唱歌钱”,苗苗的“歌堂之夜”结束。

坐歌堂的词和曲,大多数年轻人没有接触过。在苗苗出嫁的坐歌堂中,苗苗和她的闺蜜多用一些现代流行歌曲来代替,偶尔来一小段坐歌堂词曲,也必须看着手机屏幕的文字唱。但苗苗的奶奶、姨妈、姑姑等都能唱坐歌堂老词旧曲,她们让坐歌堂充满了浓浓的传统元素。

"手把窗花十二格,回六格来留六格。留得小兄接姐姐,接回姐姐过正月......"苗苗的姑姑唐正蓉,以苗苗的弟弟的口吻唱说«接姐姐»,把姐弟情那缠绵的离情别绪,唱得荡气回肠。

据悉,“坐歌堂”婚俗来自湖广移民。明末清初时,湖广填四川,湖广“嫁女歌”随之带入川东北,后发展为具有川东北特色的传统婚俗文化——“坐歌堂”。以往川东北的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几乎都要坐歌堂。但是现在坐歌堂只零星分布在广安华蓥市、广安区、岳池县,南充市蓬安县、高坪区等地区乡村了,歌堂上的词曲面临失传。2007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婚嫁歌》(坐歌堂)列为“四川省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广安、南充文化部门和民间文艺家都在采取措施抢救“坐歌堂”。南充、广安都有民间文艺家通过四处寻访和搜集坐歌堂歌曲,有的坐歌堂歌曲还被搬上了舞台。

“感谢父母多辛苦,起早摸黑盘大奴。如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坐歌堂词曲令人回味。然而,让“坐歌堂”回归女孩做女孩的最后一夜,还任重道远。

封面新闻记者  汪仁洪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