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洲诗集《中国如此震动》:责任和良知催生热血之作

封面新闻 2018-08-27 20:07 30738

曹纪祖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中国作协就派出作家采访团,与四川作家们一道,不辞辛苦,不怕牺牲,在不断的余震中,深入灾区采访,大有壮士赴死之慨。他们先后到都江堰、彭州、绵竹、什邡、北川等重灾区采访。目睹残垣断墙,面对受灾群众,在血肉与废墟上,感受军民抗震救灾的生动现实,写出了可歌可泣的作品。快手黄亚洲,就是其中一位。无论是在采访中,在行程中,在回到成都的驻地,乃至在吃饭的过程中,他都在写诗。是地震震动了中国,是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震撼了作家,是作家的责任和良知催生出了热血之作。

快而不草,这是我对黄亚洲诗集《中国如此震动》初稿的第一印象。整个诗集47首诗,虽不能说是首首俱佳,但确实首首可读。其中多数一气呵成又十分感人。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一个朴素的真理:创作来源于生活,而诗贵情真。

亚洲的《中国如此震动》共分五辑。第一辑:“中国震动”,共计四首。其中,《汶川在全世界流血》《五月,中国震动》,是描写地震发生的。但亚洲的诗不是简单地描写现状和展现震后场景。在此次震灾中,学生遇难较多。这显然特别伤痛到诗人。因而他选取了学生们上课遇震的那一瞬间,让瞬间定格。地震忽然来临,“东半球与西半球/同时流血。”“我在地图上用手指死命地抠你/我的汶川的孩子!我用书桌上/硬实的茶杯盖死命压住你/我颤抖的四川!”他写到:“我们从地球深处,抱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要把她们小辫子上残损的蝴蝶/一只又一只,重新放飞到/五月的花粉里……”对祖国花朵的痛惜,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是亚洲诗感的灵魂。

大灾来临,抗震救灾成了中国的大局。总理第一时间飞抵现场指挥。总书记也亲临前沿。全中国紧急动员。日渐强大的祖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有组织的救灾行动。亚洲在《总书记在担架前蹲下》一诗中写到:“总书记察看伤情,他看得仔细/这是人民的伤情,土地的伤情/然后,总书记站了起来,拿起晶体话筒/——中华民族开始发声”,“总书记在担架前蹲下的时候/我就知道,一个民族的伤情/是短暂的,四川将会结疤”。在《火车厢:国务院紧急会议》一诗中,亚洲写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务院/是一节摇动的车厢/内阁部长们,像旅客一样晃动/犹如地震尚在第一时间”,而“这一次行车记录,记录着中国政府/如何用雪亮的钢铁,完成了一次/对于土地挑衅的回答!”这首诗不仅政治角度高,对总理和政府的由衷信赖和首肯发自肺腑,而且构思巧妙,在急就篇中,实属难得。

第二辑:“生死援救”,收入极具现场感的诗17首。其中《海陆空全面挺进》,展现了人民子弟兵现代救援的战争式场景。而《盲降》则属特写镜头,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跳下去,山河已经扭曲成地狱/云层太厚,看不清任何目标/目标早已碎裂为哭喊和瓦砾/盲降!跳下去。/没有别的办法/——祖国之所以搓了伞绳/就是让我们/打捞生命和哭泣/”。于是“四千五百名官兵全体写下遗书/这是一个决死的集体”。然而,“其实,也算不得是盲降/洞察一切的眼睛,早已/睁亮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明白一切——我们入党的志愿书上的誓言/与今天的遗书/是同一张纸的两面/是同一段话的两句!”在这里,为人民赴死的决心是十分清楚的,是一点也不盲目的。这是何等壮烈的举动!这是何等壮烈的诗句!这样的诗,根本就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空降兵本身的行为造就的。但仔细阅读,除了真情冲撞外,也能见出诗人在“盲”与“明”的辩证关系的把握上,体现出他捕捉诗意的过人敏锐。此外,《一个参加敢死队的和尚》《对不起,张米亚,我们要锯你》都是抗震救灾中难得一遇的感人的真实,成就了亚洲的诗感,读来令人动容。在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面前,诗人已无法自已。于是他写出了《让我进去,我还能救一个孩子》这样的诗。在求救的生命面前,他感到“是我弟弟在哭,是我妹妹在哭/不要拉我,我周身的血管/奔腾的,都是孩子的泪花”。这时候,诗人哪里是在采访,他已被现场溶化,被生活的真实溶化,他简直就成了一个救援者!救出一个生命是他此刻惟一的念头!而《写在聚源中学校园》一诗,更是令人读来泪下。在这首诗中,亚洲以悼挽的心情,充分调动了自己的艺术才情,以诉说的方式,写下了学子之难、母亲之哀、人性之痛、来者之思。他通过母亲怎么也不能接受孩子已经去世的情景再现,表达出诗人对学生遇难的巨大悲悯,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在第三辑“大爱无疆”的13首诗中,亚洲从不同的角度,抒写抗震救灾的情景及人们对死难者的哀悼。其中有“老兵突击队”,有“医院门口的志愿者”,有“丽江驶来感恩车队”,有“救字号列车即将抵达”,有“救援中心”,有“救助站的炊事兵”,有“一个叫黄琼的护士长”等等,那些普普通通而又非同寻常的人和事,他们“众志成城”,表现出救助灾区人民的“大爱无疆”,实感而又多方位地展现出抗震救灾的生动画面。其中,“诗人出发”、“网上婚礼”等,是此次抗灾中的别样风景。而《中央电视台:‘众志成城’直播》,则真实地描绘了全国人民都能见到的事实,由衷地赞扬了此次震灾中新闻工作者的卓越表现。这首诗构思巧妙,生动朴实,以点及面,颇为传神:“国家领导人一旦穿过瓦砾/你们就让我们紧随在后面/因为你们知道/领导人用手提喇叭说话的时候,发出的/是我们大家的声音”,“你们只有两个人,但是/我们看见东半球和西半球都坐在那儿/跟着旋转的,所以,就有五十亿颗心”。在这次震灾中无数新闻工作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在危险与艰难中,传回灾区的真实情况,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这种对于灾情的公开与透明,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的进步、开放与自信。

灾害是无情的,损失是巨大的。然而,重建家园是我们共同的信心。因而亚洲诗集的第四辑,便汇集了“浴火重生”中的那些以“清理”、“重建”、“安置”等为主题内容的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抗震救灾全方位的感受与思考。如《映秀开始清理废墟》一诗,写得很有内涵:“最后一次搜救之后映秀镇,开始全面清理废墟”,定向爆破后,诗人写到:“这就是说,映秀就要活起来了”,“映秀在服用了许多消毒水之后/现在要洗个澡,要焕发精神了”,他进一步写到:“中国人清理自身废墟的能力/那可是有历史的/中华民族总是要走过长长的瓦砾/才能到达目的地”。这里的诗中哲理,由具象而生发,顺理成章,发人深思。这正是亚洲诗歌超越一般描摩生活表象而颇具思想深度的表现。

第五辑“余震弥久”,收入四首诗,似有余震不断,余音缭绕,余哀不尽,痛定思痛之慨。“让我抱一抱你们”,“知道你们还有些断腿和断手/没有带上。”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会用很细的梳子,……把废墟,再梳一遍。”并且要总结教训,以科学的方式与大自然对话,“永远不要让岩浆的舌头/咬伤清明。”

总的看来,《中国如此震动》一书,成诗快而不草,表现真而意新,血热而作,思深而为,是抗震救灾文学中的好作品。掩卷沉思,有两点感受特别强烈:

一是文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决非空话,它不是飞往某处,住在高级宾馆,四处走马观花,或是象征性地走一走乡村、工厂、社区所能达到的。创作更不是异想天开,或自闭式地做“内心的孤独与深入”就能成就的。生活永远是文学的源头活水,作家永远不能忘记人民的血和泪、情与歌、笑与痛。巨大灾害集中体现了生活的真实并且考验着每一个人的灵魂。在灾害面前,走向人民,大爱有声,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

二是对文学“悲悯情怀”应有正确的认识。一些作品在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中,选取乡村的落后或民众的愚昧与贫困,以个案为普遍,施以文人式的同情,这种“悲悯”轻飘而肤浅。“悲悯”本是人性关怀的情感体现,应建立在鲜活的生活真实之上,也应建立在作家的灵魂高尚之上。这种“悲悯”,应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与大爱,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与大爱。中国作协采访队员马娜对我说,站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之上,她的腿在打颤。当然她的心也在打颤。她的感受,也印证了这一点。

地震给中国带来巨大震动,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但,“多难兴邦”,地震也空前凝聚了民族精神,彰显了民族的希望。同时地震也震动了作家的心灵,启示着诗人们在大爱与琐细之间,在大我与小我之间,在真情与做作之间,选择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